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 ...
编号:10797515
灿烂的祖国医学——抛砖引玉篇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18日 暮鼓晨钟
     中医十分难学,中医理论十分难懂,有关中医的文章也十分难写。写得太专业了,几乎无人浏览,写浅了总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如今的现代人,十有八九对中医是又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医文化深深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耳濡目染。陌生是因为中医的理论、语言、思维方式已离我们现代日常生活方式渐行渐远,越来越难于理解。在这非专业的网络世界中,绝大多数是具有现代思维方式,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年青人,对于“子、乎、也、者”一类的文章,恐怕是难以有兴趣读完的。有时冲动了,也真想写一些哗众取宠的文章来取悦,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医,看到中医一天天衰落式微,任随世人对中医错误理解下去,愧对先人。宣传正确的中医理念,普及正确的中医知识,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这批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责无旁待。在圈主诚心邀请下,本人用十分浅显的语言介绍一下中医的知识,权作抛砖引玉之篇,以待高人写手发挥。

    中国有将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的国家之一,在远古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内经”等等都是事出有因的。记载这些医药卫生知识和经验的文献浩如烟海,只说有书目可考的,就有一万余种。
, http://www.100md.com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人们就有了明确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并且讲究精神修养、饮食卫生、节制性欲以及吐纳导引等运动,有了除虫、灭鼠、逐疯狗、改善个人环境卫生等防病措施。《周礼·天官·冢宰》中就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食医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剂。……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剂。……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说明早在周代,就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样明确的医学分科及其它医事制度。在唐宋时期,出现在了更加完善的医学分科,分为大方脉、小方脉、杂、风、妇、眼、口、喉、骨针、金创各科,这与近代的临床分科已十分近似。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内容丰富而全面,包括了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和养生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为中医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出现了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绝大多数疗效可靠,如黄连治痢、常山治疟、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瘤、水银治疥疮等等,至今也证明有疗效。《神农本草经》,不但记载药物知识,而且总结了四气五味、寒热补泻、君臣佐使、七情配伍等药物理论。到1578年明代的《本草纲目》已载药1892种,验方11000张。到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药已达到2600多种。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 百拇医药
    在东汉末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书中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临床医学成就,创立了以六经为主的辨证论治体系,包括了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及病因病机学说等内容,可谓理、法、方、药俱全,其中伤寒部分113方、397法,杂病部分265方。这就补充了《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所缺的辨证论治部分。至此,从基础理论到药物方剂以及临床辨证论治都有了专著,初步确立了较为完整的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的理论体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运用了类似现代控制论的研究方法。它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而是如实地在广泛的联系和运动中去进行研究,这样采取以连续地观察动态变化为主的方法,就有可能在不干扰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自然进行,更能从总体上把握生命运动的某些规律,从而弥补了现代医学理论的不足之处。可以看出,在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中,中医往往偏重于综合;在研究内容上,中医往往是详于机能略于机构;而研究的层次,则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仅限于宏观现象,研究的手段也多是直观观察。对微观现象,则只有靠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推测,以弥补观测手段的不足。这些,都些都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之处。
, 百拇医药
    从秦汉时期起,就开始了中外医药交流。中药中的胡麻、安息香、暹罗犀角、高丽参、西洋参、番泻叶等等都是从周围国家或海外进入中国的。朝鲜的东医、日本的汉方医、越南的汉医等都是受我国医药学的深刻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属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医学。隋唐时期我国已成为当时亚洲甚至东方世界的医学中心,很多医学上的发现和发明,在当时世界上最领先的,中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医学论著,诞生于公元前770-公元222年,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医学论著,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这样完整的医学论著。在此部书中,对人体的的解剖、生理、生化方面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如对内脏形态结构和机能变化的描述,对经脉气血循行的发现,对新陈代谢和物质转化的猜想,在许多内容上已大大超过了当时世界水平。如象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象对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的描述,就与现代解剖的137非常接近。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血脉”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都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了一千多年。
, 百拇医药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公刮骨疗伤的故事家喻户晓。曹操患头风,华佗劝他服下“麻沸散”昏睡后,再为其行开颅手术。曹操怀疑华佗要谋害他,将华佗投入死牢杀害。一般人多认为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但在实际历史中,中医在外科学上的进展,是相当早的。“麻沸散”是确有其方,华佗也是确有其人。在麻醉下行剖腹术和扩创术不是缪传,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重于治预防疾病观念,书中载有独特的修身养性理论和气功导引等煅炼方法,以达到除病的目的。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成为体育疗法的先躯。在唐代就已认识到麻风病有传染性,并对病人隔离治疗。中医对世界预防医学最大的贡献,要数“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约在公元11世纪,我国就开始应用“人痘接种”。具体方法有以下四种:1、痘衣法:既穿天花病人的内衣。2、痘浆法:用棉花蘸痘疮的浆水,塞入鼻中。3、早苗法:把痘疮的疮痂阴干研细,用银管吹入鼻孔中。4、水苗法:把痘痂研细并用水调匀,棉花蘸了塞入鼻孔。清代初年著名种痘师张琰在他写的《种痘新书》中说,经他亲手种痘者不下八、九千人,其中只有二、三十人出了事故,不可求治,事故率约0.3%,这可算是很低的了。康熙帝还曾专门派人到江西迎请张琰,为皇族和旗人种痘。中国的种痘技术17世纪开始传到国外,1688年俄国请求派医师学习种痘。其后朝鲜、日本等国,也先后学会了种痘技术。1718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蒙塔古夫人,把种痘技术传入英国。种牛痘的发明者琴纳,本人也是通过种人痘免于天花病,他在种人痘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种牛痘,使预防天花的技术更安全,扩大了疫苗的来源,使人类从此免于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的危害。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痘”的技术推广,也就没有“牛痘”的发明。中医对预防医学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 百拇医药
    公元220年的晋代,葛洪研究炼丹术,写了《抱朴子》一书,其中内篇20卷,总结了制药化学的经验,在隋唐时期,这些经验传入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躯。

    近日在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就是根据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这本书来写的。《洗冤集录》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法医专著,也是中医在世界文化史上所留下的一笔墨彩。

    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只是百多年的事,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依靠中医药防治疾病。我们民族之所以如此繁荣昌盛,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然有许多因素,但其中祖国医学对保健事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到今中医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总之,中医从丰富的经验,到系统的理论,绝大部分都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而且取得了实际效果。事实证明,我们的祖国医学是一个璀璨的宝库。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如何来珍视这笔遗产?如何来发掘和发扬光大?在中华崛起的今天和明天,使其发出更加灿烂的光,愿中医同道和爱好者们共同努力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