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8期
编号:10625411
中风病证治经验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8期
1需要客观看待中医学对中风病认识的前后变更,2推崇“直泻心火、通下腑实”,但并不排斥兼顾其他,3切中要点,综合治疗即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痊愈率,4典型病例
     中医所称“中风”病,即现代医学所称“脑卒中”或“急性脑血管病”,属于中西医较易接近统一的病名。主要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出血、脑栓死、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病。

    中风病在清·张璐著《张氏医通》中已列为卷首第一大病。近代本病更已成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致残后遗症危害更大,且发病日趋年轻。中医药及针刺等疗法治疗本病在现代医学日趋发达的今天仍“具有促进疗效的价值”,为专业医疗界公认。因此,努力探讨中医学辨证要点及用药方法对提高疗效仍具有实际的意义。

     1 需要客观看待中医学对中风病认识的前后变更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原始古朴的取象比类渐渐地接近客观、科学。

    《素问》、《灵枢》时代古人以自然界随处存在而又不可捉摸的“风”为病因,认为“邪风”中于人便产生“风痱”、“风懿”、“风痹”、“偏枯”、“痿厥”、“癔痱”等症,《素问》虽也曾提到“肥贵人,膏粱之疾也”,但并未意识到为重要的内因。其认识方面以《灵枢·刺节真邪篇》为代表:“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对中风产生的不同症状当时也有粗略的解释,区分为“中于阴”、“中于阳”、“中于府”、“中于经”的不同情况。同时也很明显将“面神经麻痹”与“脑卒中”混为一谈,用马膏熨颊、桑钩移口等治疗方法也甚为原始古朴。

    至《金匮要略》时代显然较前概念明确,为后世数百年论治中风框定了“外风”的基础准绳:“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并细分为“邪在于络”、“在于经”、“在于府”、“在于藏”的分类,使发病部位、症状、程度、表现的各种不同情况有一个较为合适的粗略解释。

    以上确立的“虚邪贼风中于人”的认识观点也即是在金元前长期主导的中风病治疗的“外风”说,因此在论治方面也就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以《古今录验》续命汤为标准正方,实则是以麻黄汤加味(加当归、人参、石膏、干姜、川芎)认为“汗出则愈,不汗更服。”以为汗出则风邪得从汗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