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5年第5期
编号:10626224
浅谈脑血管意外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5年第5期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患脑血管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高,严重的危害人的生命和健康。笔者从事内科护理多年,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部分患者往往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果忽略了恢复期的心理护理和被动肢体功能训练,常会促使脑血管意外再次发作,而且影响到预后。故将笔者从事临床多年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1 脑血管疾病主要症状和心理特点

    
患者多伴有肢体瘫痪,言语不利,意识障碍,情感失控等。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三种。

    1.1 性格开朗型 此类患者大都病情较轻,肢体肌张力3~4级,稍有活动不便,对事物看法比较客观,多数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康复求生欲强,担心误诊误治,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康复。

    1.2 惊恐焦虑型 由于疾病突然发作毫无思想准备,病情较重,大小便不能自理,全由护理人员和家属协助,因此患者失去了心理平衡,在其渡过急性期进入功能恢复期,再给以被动训练,持拐杖学走路,此时病人往往惊恐焦虑,时而怨恨时而淡漠,情绪暴躁,对治疗往往不合作,对护理不耐心。

    1.3 悲观型 少数病人常见留有较重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病人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少言懒语,两眼无神,食欲差,大小便不正常,孤独无助,严重的会企图自杀等。

     2 心理护理

    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对性格开朗型的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医生护士配合的较好,在治疗和护理中比较顺利,成功率高,治疗效果较好。惊恐焦虑型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能正确的估计,情感失控,表现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改变。对这部分病人,我们一般采取积极劝导,要患者树立同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多和病人谈心,通过心理咨询,去了解每个病人的爱好和需求,性格特点,思想情绪,并对每位患者认真分析病情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便因势利导,消除不良影响,同时护理人员必须要用诚挚而富有同情心和说服力的语言进行疏导、解释、安慰。要让病人尽情倾诉苦恼,这样有利于病人疏泄紧张心理,对病人多巡视,多询问,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并积极向病人做好宣传工作,正确认识脑血管意外康复过程,与病人沟通思想,在此基础上,护士言行、表情、神态都要特别注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使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的病人感觉到满足和充实。对消极悲观的患者,除给予抚慰外,还要尽力为病人解决实际困难,做多种思想工作,多给以鼓励劝导,使他们看到光明的一面,即使病人好转甚微,也要给以肯定,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对脑血管肢体后遗症的护理

    首先应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肢体被动训练,同时,应本着活动充分、合理、训练适度、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肢体关节先近后远的原则,有计划的进行,必要时协同病人家属共同参与,帮助病人坚持肢体功能训练和正常体位训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有效促进后遗症的康复,同时还可以对大脑形成反馈刺激,可使脑内残存的神经元恢复功能和扩大支配区,促使瘫痪的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对情感失控或有精神症状病人,可制订行为心理治疗计划,提高病人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计划的逐渐增加其活动量,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由床上活动到床下活动,再由室内到室外,使病情逐渐好转,机体功能逐渐康复。

    4 讨论

    我院自2001年3月~2004年5月共收治了脑血管病人204例。治疗及时,护理措施得当,无一例关节发生挛缩,有126例都能自理生活,部分患者生活自理稍差。实践证明,对脑血管恢复期的护理,单凭心理护理还不够,在病情允许下,同步实施被动肢体运动训练很重要。事实说明我们的护理是正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引起临床重视推广。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也就是说,治疗仅是一部分,训练对于恢复肢体功能也是重要部分,对于每个脑血管病人来说,预后是否理想,护理是关键。

    (编辑李 一)

    作者单位:272600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 http://www.100md.com(马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