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脂肪肝 > 检查诊断
编号:10626236
脂肪肝的研究近况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6期
脂肪肝系,1基础研究,2预防治疗,3展望,参考文献
     脂肪肝系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脂肪(主要为三酰甘油)蓄积过多、代谢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保健意识的增强,检测手段的进步,脂肪肝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日渐增多,已然成为一个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隐患,因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在5.2%~11.4%之间,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发病率也越高,并且发病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目前西药治疗脂肪肝大致分为降脂性药物和护肝去脂药两类,但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且停药后常会反弹,影响疗效;而中医药因其疗效平稳、有多向调节的优势受到人们的推崇,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在药物治疗疗效评价标准方面存有差异。现将近几年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基础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脂肪肝可分为三度三期,但临床上常根据饮酒与否,将其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后者又根据其病因分为营养失调性脂肪肝、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等。

    脂肪肝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形成和脂肪代谢障碍有关,通常认为是肝细胞脂肪合成增加和氧化减少所致。目前认为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及引起的代谢紊乱,而由多因素参与的NAFLD的形成则涉及了5个相互关联的病理生理环节 [1] ,即脂质代谢异常、反应性氧体系(ROS)生成增多、肝脂质过氧化增加、肝星状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产生异常 [2] 。近年来又有国外学者提出胰岛素抵抗(IR)和氧应激的2次打击学说 [3] 被认为是统一发病机制学说。

    脂肪肝虽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及静止的病变,但可在较短期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其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且约1.5%~8.0%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 [4] 。因此,积极防治脂肪肝对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和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由于脂肪肝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测指标,肝活检成为其确诊的金标准,但因具有创伤性,故而国内外都以B超检查作为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手段,用于健康人群脂肪肝的普查及临床诊断 [5] 。近来趋于根据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的独特表现来量化评分以判断脂肪肝程度。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已于2002年10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脂肪肝的具体诊断标准作了相应修订,可参考2003年第2期《中华肝脏病杂志》,不予赘述。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由于不受腹部和结肠等含气脏器的干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8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