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5年第5期
编号:10627792
辨证应用中药针剂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年第5期
     近年来中药针剂在治疗心血管病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在应用中药针剂时,亦存在着忽视辨证施治,以西医理论指导应用的现象,下面就我院常见中药针剂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1 参麦针和生脉针

    两种针剂均主要由人参、麦冬组成,有益气固脱、养阴生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心肌炎急慢性期、低血压、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而表现为气阴两虚者,证见心悸、气短、眩晕、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水,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在治疗心衰和高血压时,宜用葡萄糖水溶解而不宜用生理盐水,另外,有报道 [1] 认为参脉针药性比生脉针性热,故在应用时宜根据病人的体质及舌脉证候而有所侧重,即气虚明显者选用参麦针,阴虚明显者选用生脉针,可避免一些偏热体质者用参麦针后出现牙痛、咽痛之候。

     2 参附针

    参附针由人参、附子组成,具有益气温阳、固脱复脉的功效,所治之证主要为气虚阳虚、虚寒证象明显者,证见心悸,气短,或恶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淡或体胖,脉沉迟或沉细。临床主要用于:(1)心力衰竭:尤其是以右心衰竭为主和表现为全心衰竭者,病人往往表现出一派气虚阳虚兼有血瘀水停之象,应配合应用活血针剂如丹参针、川芎嗪等。(2)心源性休克:心梗、心衰等心血管病出现心源性休克,血压下降,手足不温,遍身冷汗,脉搏细速,此时应采用参附针静脉推注,多能升高血压,纠正休克,配合西医治疗手段多能挽救病人生命。(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Ⅲ°房室传导阻滞:病人主要表现为心率缓慢,严重者30~40次/min,病人往往伴有眩晕、四末不温等寒象。(4)Ⅲ期高血压:高血压一般认为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居多,但临床发现一些老年人发展到Ⅲ期高血压阶段往往表现为阴阳两虚或心肾阳虚,输注参附针反而能收到降压的作用,但必须辨证为气虚阳虚者方可使用。

     3 黄芪针

    黄芪针具有益气固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功能,主要用于心血管病证属气虚尤其是心气不足者。(1)病毒性心肌炎:现代研究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多有不同程度的气虚存在,药理研究认为黄芪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等作用,因此黄芪针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但病毒性心肌炎在气虚的同时多有不同程度的热毒和阴虚存在,因此如热象明显者宜加用生脉针,鱼腥草针,双黄连针以养阴、清热解毒。(2)冠心病:现代研究认为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虚,标实为瘀血、痰湿,因此应用黄芪针有治本的作用,但必须是气虚明显而无痰热之象时方可应用,如属痰热内扰,病人表现为胸痛、胸闷如窒,心急烦躁易怒,口苦,失眠,舌苔黄腻,脉弦数者则不宜应用。(3)心律失常:不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有气虚存在均可使用。(4)高血压:有人认为黄芪性主升,与高血压阳亢之病机不相宜,但亦有高血压病人表现有气虚清阳不升者,输注黄芪针反而能够使血压下降,有人认为黄芪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

     4 刺五加针

    刺五加针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肝肾不足的心脑血管病,证见眩晕、心悸、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等症。临床主要用于以下疾病:(1)高血压:主要用于属肝肾不足者,如痰热证、肝阴不足者则用之不宜。(2)冠心病:对冠心病属肝肾不足或合并有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者尤为适宜。(3)心脏神经官能症:属肝肾不足,心神失养者。(4)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本品尤其对眩晕、乏力及血瘀征象有较好疗效,且有强壮神经,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

     5 复方丹参针、香丹针、灯盏花针

    复方丹参针、香丹针除了丹参以外还含有芳香温通的降香、冰片等,因此具有理气活血的作用,因此多用于冠心病属于气滞血瘀者,证见胸闷、胸痛、善太息以呼出为快,舌暗脉弦等,至于灯盏花针等作用单一,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为主,药性平和,因此心血管病日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存在,因此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肺心病、心衰等均可据病情合理选用。临床上对冠心病属痰热者用黄芪针静脉点滴病情不缓解反而有加重的现象。因此,临床应用中药针剂不能脱离辨证施治的原则,要做到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用西医思维辨病的同时,还应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进行辨证来指导临床用药。还要充分熟悉每一种针剂的功能主治,对于同一种疾病而证型不同者,不宜用同一种针剂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黎,李伟.中药针剂的临床应用.中医杂志,2001,42(11):700-701.

    (编辑子 萱)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百拇医药(张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