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健康
编号:10629540
北京军区总医院推出“双心”模式——降低医源性焦虑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0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6.20
北京军区总医院推出“双心”模式——降低医源性焦虑                     北京军区总医院推出“双心”模式——降低医源性焦虑//

     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中心实行“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即心内科医生与心理医生同时出诊,共同为患者诊治疾病。这是为什么?据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介绍,这主要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医源性焦虑问题而设置的。所谓医源性焦虑,是指由于医生没有详细向病人解释病情等原因,导致病人片面地将医生某些话放大,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在心脏内科,几乎一半病人存在医源性焦虑。

    在一次体检中,50多岁的刘女士刚一做完心电图,医生便惊呼:“都出现心梗了,怎么才来医院?”原来,心电图显示有陈旧性心梗表现。刘女士本来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听了此话,心中“咯噔”一下,立即住院做了支架手术。出院后,刘女士心事重重,感觉时常心慌,担心自己的心血管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二次梗塞。她哪里也不敢去,与老伴约定晚上睡觉每隔一两个小时观察她一下。如果有呼吸,就知道平安,再继续睡觉。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个月,虽然刘女士还是好好地活着,但思想上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胡大一教授听了她的主诉,又详细进行了检查,没有发现新的梗塞病灶。认为她时常感到心慌的原因主要是焦虑所致。

    一名35的经理,半年前开始时常感到心慌,脉搏有时可达到100多次,有胸闷症状,因此他开始求医。由于各家医院说法不一,所以他心里更为害怕,整日忧心忡忡。他做过多项检查,包括活动平板、动态心电图、心肌核素显像,甚至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等等,而真正发现的问题只有短阵的房速。胡大一教授详细询问了患者发生心慌的时间、原因、环境等因素,诊断其为“惊恐发作”。这是一种典型的焦虑抑郁状态,而非器质性病变。诊断明确后,心理医师耐心地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并结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不久,他心慌的毛病就不见了。

    胡大一教授深有体会地说,患者到医院看病,就是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医生,他们总是虔诚地注视着医生的眼睛,仔细品味医生的话语。医生一句严肃的警告,可能会使患者诚惶诚恐;医生一个淡漠的眼神,可能会使患者疑心重重;医生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使患者费心猜想。为了求证医生的诊断,患者会到很多医院找不同医生看病。但目前医学信息来源纷杂,医学专家各抒己见,甚至会出现左右相悖的观点,患者常常无所适从。这种医源性焦虑,会引发心血管、心理“双心”患病的现象。因此胡大一教授表示,提倡“双心”查房、“双心”门诊的概念,为患者提供新的服务模式是很必要的。

    文图/张梅珍 刘春萍

    图为在“双心”门诊,胡大一教授(左二)在为患者诊病。, http://www.100md.com(张梅珍;刘春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