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3 > 正文
编号:10788193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0日 北京儿童医院
     病例摘要

    患儿,男,9岁。因间断发热半年,关节痛1个月,颜面、眼睑水肿1周而入院。曾接受泼尼松治疗2个月余,当用足量激素(2 mg/kg·d)时体温下降,但激素减停后再次出现高热。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生长发育可,颈部、耳后、双腹股沟可触及数个淋巴结约0.5 cm×0.5 cm 质中,活动可,无压痛。双眼睑、颜面水肿,双眼外眦部皮肤散在0.2 cm×0.2 cm紫红色皮疹,不突出皮面,不伴痒感,压之不褪色。咽充血,上腭可见约0.2 cm×0.2 cm小溃疡。心肺无异常。腹软,肝右肋缘下2.5 cm 剑下4 cm脾左肋下3.5 cm,质中边锐。双下肢不肿,关节无畸形,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7.6×109/L,中性53%,血色素133 g/L,血小板410×109/L;C反应蛋白(CRP)28.3 mg/k ;血沉(ESR) 23~35 mm/1h;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52~254 IU/L ,丙氨酸转氨酶(ALT) 99~347 IU/L; 白蛋白30~36 g/L 球蛋白24~38.7g/L;乳酸脱氢酶(LDH) 311~361 IU/L(正常值50~240);Ig系列(g/L):IgG 3.82(6.13~15.12),IgA 1.79(0.57~2.56),IgM 0.37(0.70~2.84),IgE 224.2(<100 IU/mk);CD系列:总T细胞、T+B+NK正常,T辅助/抑制(TH/TS)细胞 2.94%(0.7~2.8);总B细胞 22%(5~18),TH 50%(27~51),TS和NK细胞数正常。血培养无菌生长;自身抗体均阴性。

    腹部B超:肝大实质弥漫性损害(回声均匀增强),脾大;腹部未见肿大淋巴结及占位和液性回声;多次骨髓穿刺常规均示骨髓增生活跃,浆细胞易见。头颅核磁:多灶局限性脑炎;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涂片未找到幼稚细胞;血EB病毒抗体EBV-CA-IgG(+),EBNA-IgG(++),EBV-CA-IgM(-),EBV-EA-IgG(-);脑脊液EBV-CA-IgG(±)。(注:CA—衣壳抗原,NA—核抗原,EA—早期抗原;EBER:EB病毒编码的小RNA)。

    眼睑皮肤病理: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及皮下水肿,中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周围、脂肪间隔可见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部分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偶见嗜酸、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45RO+,CD3-,CD79a-,CD20-,CD4-,CD68+,CD8+。病变不除外嗜血细胞综合征或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建议做EBER原位杂交。颈淋巴结、眼睑皮肤活检(友谊医院、北医):EBER原位杂交显示有大量EB病毒阳性的细胞(图1~3)。考虑为EB病毒感染相关反应性增生,不除外EB病毒相关淋巴瘤。

    病例讨论

    刘颖中(住院医)该病例特点为学龄儿童急性起病,慢性进展,病史已6个月。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关节痛伴淋巴结肝脾肿大、颜面眼睑水肿。无明显细菌感染征象,抗生素治疗无效。查体见颜面、眼睑水肿及皮疹,口腔溃疡,浅表淋巴结、肝脾肿大。辅助检查提示白细胞总数不高,分类大致正常;ESR、CRP轻度增高。自身抗体阴性。肝功异常。血EB病毒抗体EBV-CA-IgG(+),EBNA-IgG(++)。淋巴结、眼睑皮肤EBER原位杂交显示有大量EB病毒阳性细胞。病理考虑EB病毒感染相关反应性增生,不除外EB病毒相关淋巴瘤。入院后予抗感染治疗无效。第40天加更昔洛韦10 mg/kg·d静点,及干扰素300万U 隔日肌注,疗程达26天,患儿体温无明显下降趋势,且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行走困难,语速减慢,口齿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

    金玲(血液专业主治医师)患儿病程已达半年,有反复发热及全身多系统受累,包括皮肤黏膜、关节、肝脾淋巴结及神经系统表现。主要考虑以下疾病:1.感染性疾病 ①细菌、结核感染,可有发热、多脏器受累,但该患儿病程较长,未检出明确的结核感染灶;CRP仅轻度升高,血培养无菌生长,抗生素治疗无效不支持。②病毒感染:特别是EBV。患儿血清学及病理组织EBER原位杂交结果均提示存在EBV感染,但在全世界EBV感染非常普遍,隐性感染者抗CA、抗EBNA抗体能终身持续存在于人体内,且通常慢性病毒感染时血清中抗CA和EA抗体滴度较高,而抗EBNA1抗体滴度很低,与本患儿血清学检查不符,故可否以此解释患儿的全身症状、多脏器损害还不能确定,尚需除外其他疾病。2.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儿有高热及突出的皮肤黏膜、关节症状,曾用激素治疗有效,均可解释本病,但几次自身抗体均阴性不支持。3.血液系统疾病 如恶性淋巴瘤、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病理上有以上疾病的征象,但无确切的典型改变,尚不能完全确诊。

    赵顺英(结核专业副主任医师)患儿持续发热6个月,未经正规抗痨治疗,未见恶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阴性。X线胸片:肺门淋巴结不肿,纵隔不宽,肺实质、间质无浸润。且单独肝脾淋巴结结核感染少见,多为血行播散(肺为原发灶);浅表(颈)淋巴结活检未见典型的干酪样坏死等结核样改变。综合以上病史特点目前考虑结核感染可能性不大。

    何晓琥(结缔专业教授)患儿虽有发热,颜面、眼睑皮疹,口腔溃疡及关节痛,但无结缔组织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总数不高,血沉不快,几次自身抗体均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阴性,不支持结缔组织病。患儿虽在院外用过激素,但患儿仍处于疾病的活动期,自身抗体方面的指标仍应阳性,故目前考虑结缔组织病的可能性不大。

    藏宴(血液专业主任医师)根据患儿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颜面眼睑水肿伴暗紫色斑片疹,抗生素治疗无效,高度怀疑皮肤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CPTL)。本病早期症状以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为主,皮肤受累部位无明显不适,局部表现为暗红色、无弹性皮下结节或斑块。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确认肿瘤细胞来源于T细胞系,已往研究表明SCPTL肿瘤细胞全部CD3+,多数为CD8+CD4-,也有部分病例CD4、CD8均不表达,少数为CD4+CD8-。但本患儿颈淋巴结及眼睑病理结果并非典型淋巴瘤表现,且CD3-,故不能确诊本病。

    张永红(血液专业主任医师)根据患儿缓慢起病,病史已达半年,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多脏器损害,并已除外其他疾病。查血EB病毒CA-IgG(+),EBNA- IgG(++),病理组织活检原位杂交见大量EB病毒阳性细胞,可确诊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但患儿除EB病毒感染的证据及发热外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关节受累及神经系统症状,肝功异常,LDH升高,眼睑皮肤活检见部分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应注意EB病毒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EBV-AHS)。该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同时合并全血细胞减少(至少累及两个细胞系),生化改变除肝功异常外,还常出现高脂血症、纤维蛋白血症、血清铁蛋白升高及NK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因子特别是白介素-2受体水平升高。骨髓或脑脊液中通常可以见到吞噬血细胞和血小板的嗜血细胞,与本患儿特点不符。本病预后多不良,急性期死亡率高达50%,特别是EBV嗜血性组织细胞增多征(HLH)急性期死亡率高。主要死亡原因为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DIC。国际组织细胞学会制定的以激素及足叶乙甙为主的治疗方案(HLH-94)使本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3年生存率达55%。今年又在94方案基础上加以改进制定了HLH-2004方案,相信会进一步改善预后。

    申昆玲(呼吸专业教授)EBV感染多发生于幼儿,无明显症状。3~5岁儿童90%以上已感染了EBV,50%的个体有抗体;成人90%有抗体。当机体存在免疫功能障碍时呈现对EBV的特异性免疫不全状态,使增殖的EBV除感染B细胞外,还感染T细胞及NK细胞。有研究发现EBV感染B细胞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CD8+T细胞可导致EBV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而感染CD4+T细胞或NK细胞引起CAEBV,因此本病分为T细胞和NK细胞两种亚型。

    CAEBV临床特点为多器官受累,在30例患者的统计中发热占100%,肝功异常占90%,脾肿大占90%,淋巴结病及血小板减少各占50%,贫血占48%,蚊虫叮咬后过敏反应占43%,皮疹占28%,基底节钙化及口腔溃疡各占18%,水痘占14%。以往本病诊断需具备以下3点:EB病毒感染病程超过6个月伴EB病毒抗体效价异常;有组织或器官疾病如肺炎、肝炎、骨髓抑制或葡萄膜炎;组织中存在EB病毒抗原或DNA。但近来发现并非所有CAEBV患者都存在EB病毒抗体的高滴度,但都有持续存在的高水平的病毒负荷。故现在EB病毒抗体滴度的高低已不是诊断标准,本病确诊依赖PCR方法检测的病毒数量并可以此判断疗效。可将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病毒量超过102.5 拷贝/μg DNA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最近研究发现120-Kda病毒蛋白抗体与CAEBV有关,而在其他EBV血清学阳性的病人中未发现,似乎这也可以成为CAEBV的一条诊断标准。

    本病预后不好,可出现间质性肺炎、心肌炎、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损害,骨髓抑制引起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病毒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脑炎,脑膜炎,恶性淋巴瘤等并发症,因脏器功能不全而死亡的病例约占半数,其他常见的死因为恶性肿瘤、机会性感染及EBV-AHS。CAEBV患者起病年龄晚、伴血小板减少、T细胞型预后更差。

    江载芳(呼吸专业教授)通过本病例我们发现血清学阳性不是确诊CAEBV的主要依据,应早期进行活检并行EBER原位杂交寻找EBV阳性细胞;其次要除外其他引起发热、多脏器损害的感染、非感染性疾病,方可提高本病的检出率。目前本病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可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剂治疗,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和IL-2;足叶乙甙、类固醇激素和环孢素A等化疗药也被应用到治疗中。足叶乙甙(VP16)可抑制EB病毒核心抗原决定簇的合成,因而具有抗EB病毒作用,有报道早期与地塞米松合用可减少EBV-AHS急性期死亡率。近来有通过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治愈本病的报道。

    治疗经过:

    确诊后先后予VP+VP16、CHOP及VP16+Ara-C方案化疗,及应用足量激素,第2天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减轻,眼睑、颜面水肿消退,皮疹消失,但激素减量过程中患儿又出现发热。化疗期间患儿肝脾逐渐回缩至正常范围,肝功仍明显异常,神经系统症状消失,但浅表淋巴结回缩不明显。 (刘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