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2 > 正文
编号:10788383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0日 北京协和医院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5岁;因“全身多发皮疹5年,间断发热半年”入院。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多发皮疹,以右下肢为著,初为红色米粒大小,渐增大并累及全身,最大结节如拳头大,位于右下肢,无发热及浅表淋巴结肿大。2年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EO)比例增高(不详),考虑为“皮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予中药治疗2月余,治疗初期皮疹渐消退,后渐增多,自行停药。

    分析讨论

    患者为青年男性,病程5年。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发皮疹、结节,逐渐加重。血常规示嗜酸细胞比例增高。首先考虑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病,但该患者无相关病史,且皮疹形态不支持。其次,考虑皮肤科疾病,如银屑病、疱疹性皮炎、寻常天疱疮等均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增多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皮肤活检可助鉴别。另外,考虑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系统性红斑狼疮、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等,可行免疫系统检查以除外。最后,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如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需行骨穿及皮肤活检以明确诊断。

    病人皮肤结节表面渐变红、破溃、有脓液渗出,破溃后感疼痛,右下肢结节增大至10 cm×10 cm。1年前在外院查体发现右腹股沟核桃大小淋巴结,行右下肢皮肤活检及右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未明确诊断。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9.8×109/L 嗜酸细胞64.3%血红蛋白(Hb)128 g/L血小板(PLT)373×109/L。

    皮肤活检:皮下组织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骨穿: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40%。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给予地塞米松10 mg Qd、环磷酰胺200 mg Qod、羟基脲及局部换药治疗2个月,病人右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嗜酸细胞降至12%,但以后又升至44.4%。出院后病人继续服用泼尼松45 mg Qd,但病情不断反复,仍有新发丘疹、结节、破溃,患者自行停药。

    患者皮疹弥漫全身,渐增大、破溃,查体发现肿大淋巴结,血常规示嗜酸细胞增高,皮肤活检有大量嗜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骨穿示嗜酸细胞增多,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一度有效,但病情不断反复。目前考虑:(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该病为良性过程,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病理为肉芽肿形成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肤损害为单个或多个皮下或皮内结节,淡红至暗红色,多孤立存在,质坚实,大多可推动,结节常持续存在,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理主要包括血管病变和细胞浸润性病变;对激素反应良好。该患者临床表现不支持。(2)皮肤科疾病:如银屑病、疱疹性皮炎、寻常天疱疮等均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但本例皮肤表现及皮肤活检均不支持。(3)结缔组织病,目前尚无多系统受累证据,可行免疫系统检查以除外。(4)HES/CEL:本例病人嗜酸细胞显著增多,血小板增高,有明显的皮肤浸润,无明确的其他脏器受累的表现,尚未发现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但需除外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患[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4EO)、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半年前患者双小腿皮肤溃疡增大,最大20 cm×10 cm,呈火山口样,疼痛剧烈下肢活动受限,同时伴高热(最高39.6℃),自服退热药、止痛药及中药,体温渐降至正常,但皮损未见好转,偶有头晕、复视、心悸。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较差,体重1年下降20公斤,无盗汗。既往患“美尼尔综合征”10余年。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病人一般状况差,消瘦,重病容,右腹股沟可及3 cm×1 cm淋巴结,质韧,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心率110 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肋下1 cm,剑下1 cm,质软,无压痛,脾肋下未及。双手双足凹陷性水肿。

    皮肤科情况:前额、左上臂、双小腿伸侧可见多处巨大溃疡,大约10 cm×20 cm、8 cm×15 cm、3 cm×5 cm边缘隆起,暗红色。溃疡深,部分表面有厚痂,溃疡底为湿润、溢脓的肉芽面。面部、躯干、四肢多发暗红褐色大小不一红斑、丘疹、结节及斑块,部分表面有糜烂、渗出,结痂。躯干部可见瘢痕及色素沉着斑(见图1~图4)。

    患者因全身多发性斑块、溃疡、结痂伴疼痛最初收入皮科。首先考虑坏疽性脓皮病。坏疽性脓皮病:常有炎性丘疹、水疱、脓疮,结节在短期内迅速坏死形成溃疡,为疼痛性溃疡,常与炎性肠病、关节病及血液病等疾病并发,该病非病理性诊断,而是描述性诊断,病理上无特殊。但本例嗜酸细胞增高显著,皮损面积较大,全身泛发,溃疡较深,考虑皮肤改变为恶性侵袭性肿瘤样行为,故不能除外淋巴瘤,需进一步行皮肤活检以明确诊断。

    患者入皮科后的相关检查:血常规 WBC 67.95×109~69.52×109/L EO% 71.1%~73.3% Hb 101~103 g/L,Pkt 823×109~859×109/L,血涂片分类:N 13%,LY 4%,M 2%,EO 81%。肝功:白蛋白(ALB) 1.9 mg/dk,余基本正常;肾功、血脂正常。尿、便常规(-)。血沉29 mm/第1h末。蛋白电泳:ALB% 37%,α1球蛋白 6.5%,α2球蛋白 16.7%,γ球蛋白 26.3%。HBsAg、HIV(-)。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ENA)均阴性。骨穿: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占43%,考虑不除外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分泌物培养:有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司徒斯普罗威登斯菌。给予病人补充白蛋白,局部清洁换药治疗,皮疹较前稍好转。血液科会诊考虑“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转入血液科进一步诊治。

    患者经以上检查,考虑以下疾病:

    1.HES/CEL:20~50岁男性多见,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性增高、伴一个或多个内脏浸润及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不特异,可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CEL是慢粒的一种变异,有人将其归入HES范围。主要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各脏器,表现同HES,Ph染色体可阳性。2/3患者白细胞>50×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60%~85%。骨穿原粒细胞2%~20%;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本例病人嗜酸细胞显著增多,血小板增高,有明显的皮肤浸润,无明确的其他脏器受累的表现,但需除外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患才可诊断。

    2.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指恶性克隆性疾病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CML、AML-M4EO、ALL。患者的骨穿结果不支持此诊断,可行Ph染色体检查除外。

    3.组织细胞性淋巴瘤(HL)、皮肤淋巴瘤:皮肤淋巴瘤是以皮损为初发或突出表现的淋巴瘤。包括原发于皮肤者,或原发于淋巴结及其他器官,后发生于皮肤者。可表现为红色、紫红色结节或斑块,表面光滑,有时周围有红晕、破溃、坏死或溃疡,有时为苔藓样丘疹,好发于躯干、头面部及四肢,常为T细胞型;可伴嗜酸细胞增高。本例嗜酸细胞重度增多,皮疹主要表现为肉芽肿形成、坏死、破溃等,为恶性侵袭性肿瘤样特征,伴淋巴结肿大,因此高度怀疑淋巴瘤,应再行皮肤及淋巴结活检。

    4.风湿免疫性疾病:(1)CSS:本例为青年男性,以皮损为主,血嗜酸细胞明显增高,皮肤活检有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考虑有本病的可能,但患者无过敏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病史,无呼吸道症状,免疫指标阴性,可进一步行胸片、超声心动图等寻找多系统受累证据。(2)结节性多动脉炎:为累及中小动脉的多系统性血管炎,多有周围神经病变,常有乙肝病毒感染的病史,内脏(心肌、胃肠道)梗死的表现,活检有中小动脉炎症,其皮肤改变可有皮下结节、紫癜、皮肤坏死、网状青斑等,该患者临床表现不支持。(3)Wegener肉芽肿:一般表现为上、下呼吸道症状,胞浆型ANCA阳性。本例临床表现及免疫指标均不支持。(4)系统性红斑狼疮:亦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但该患者无多系统受累的表现,自身抗体阴性,故除外。(5)嗜酸性粒细胞筋膜炎:男性多见,与运动相关,皮肤多为硬皮病样改变,皮肤活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筋膜层。该患者病史及皮肤表现均不支持。目前需进一步行各项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患者入血液科后的各项检查:血常规:WBC 35.91×109~69.52×109/L,EO:70.8%~83.3%,Hb:74~103 g/L。PT+A正常。ALB 3.0 g/dk。粪便虫卵(-),咽拭子、肛拭子(-)。T细胞亚群:B细胞计数减少,T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胸部CT:心包少量积液,双腋下多个小淋巴结,余未见异常。腹部CT:脾大,胰尾软组织影与肠道不能区分,余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增多,脂肪组织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红系减少,易见巨核细胞。外周血免疫分型:HLA(-)DR(+),CD11b( +),CD15(+),CD10(+),CD13(+)。血涂片中性白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26%,积分38分。

    外周血染色体 bcr/abk融合基因(-)。右前臂皮肤病理活检:表皮坏死,结痂,棘层细胞内见细胞间水肿,海绵形成,炎性细胞移入表皮,皮窦延长,真皮浅层水肿,局部大量肉芽肿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右小腿皮肤病理活检:溃疡形成,溃疡表面结痂,真皮全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大量肉芽肿性炎性细胞。

    患者入血液科后开始出现低热,据皮肤分泌物培养+药敏结果,给予环丙沙星0.4 g Bid加阿米卡星0.4 g Qd抗感染治疗,并加强局部护理,患者体温渐降至正常。

    经以上检查,患者免疫指标均阴性,无多系统受累证据,故暂除外结缔组织病。结合骨穿、外周血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检测等可除外CEL、CML等疾病。目前结合患者皮疹形态及皮肤病理考虑淋巴瘤高度可疑,应进一步行皮肤活检明确诊断。

    皮肤科活检蜡片病理科会诊:真皮内见成片的异型淋巴细胞及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变符合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3(+),CD20(-),MPO嗜酸性粒细胞(+),CD30(-),granzymeB(-)。再次行右上臂皮肤活检,病理结果:可见真皮内呈灶状分布的炎性细胞,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AE1/AE3(-),S-100(灶性+),CD34(血管+),CD3(少量+)。考虑T细胞淋巴瘤诊断明确。用CHOP方案化疗(CTX 1.2D1,EPI 110 mg D1,VCR 2 mg D1,Pred 40 mg D1~5),化疗后病人皮损较前干燥,大部分均已结痂,无新发皮损。(见图4、5)

    经全身化疗后,患者皮损有所好转,也进一步支持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

    本例病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表现不典型,病理活检显得至关重要。皮肤T细胞淋巴瘤常见为蕈样霉菌病,侵及末梢血液称Sezary综合征,其临床病程迁延, IV期可累及内脏,皮肤浸润坏死明显。淋巴瘤的皮损为多样改变,早期可表现为非肿瘤性皮肤损害,渐表现出肿瘤的侵袭性;另外,其皮肤改变多样,不同部位皮肤可表现为浸润或反应性增生。我院曾明确诊断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如图(图6、7)。

    因此,临床上遇有全身多发增殖性皮损,嗜酸细胞比例增高,应高度警惕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皮肤活检,必要时行多部位皮肤活检以早期明确诊断。

    点 评

    近年,淋巴瘤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本文报告了1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病例,配有丰富的照片,相信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谷士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