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心血管事业作贡献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血管研究和临床方面成果丰硕,许多工作在国内起了带头作用,与国际医学同步发展。目前,“心电生理-从临床到细胞”项目推荐参加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
这家医院心血管内科正式成立于1975年,1978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被批准为国务院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确定为江苏省心内科医师培训基地,1993年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1999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135重点学科”。
自心血管内科室成立后,在蒋文平教授的带领下,科室成员开展了较多有意义的医疗及科研工作,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学科。心血管内科于1975年开展起搏器植入;1980年开展冠状动脉造影;1981年在国内首创经食道心房调搏;1983年完成国内第1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986年国内首先开展直流电阻断房室结治疗室上速;第一个记录人体心室内和体表晚电位;同年植入华东地区第一台抗心动过速起搏器;国内第一个研究心梗心外膜等时标测证实8字折返环;1990年在国内较早建立了膜片钳实验室,开展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1991年植入国内第一台ICD(心脏除颤仪);1992年第一个自力更生开展冠脉内斑块旋吸术;同年开展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已完成千余例,成功率98%%;1995年第一个报道内皮素激活心室肌细胞膜一种GTP依赖性钾流;1997年在国内首先报道了腺苷内向整流性钾流;1999年第一个报道AngⅡ受体对内向整流性钾流的影响;1999年建立心脏病“绿色通道”,开展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2000年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2001年第一个报道A1-7对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
, 百拇医药
该科是苏南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龙头。科研方面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五年来发表论文170篇,编写或参编学术专著13部。
“心电生理-从临床到细胞”项目负责人蒋文平教授,1956年赴匈牙利攻读研究生,1961年12月"心跳动力学的学术论文"获匈牙利科学院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在医科院阜外医院工作,1973年回苏州大学(原苏州医学院)至今。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常委、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主编,苏州医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心跳动力学是研究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成为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测的基础应用至今(Coretvas1962:1:26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前身)。
蒋文平回国后从事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建立了有创和无创分侧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中华内科1964:12:228),至今成为分侧肾功能检查的依据。1973年后从事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创用了经食道电生理检查方法,开创了无创性心电生理检查技术(中华内科1982:21:22),随后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流心内电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华心血管病1987:15:278),为后来的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打下基础。1991年在国内首次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中华心血管病1992:20:406),为后来的心脏性猝死治疗,作了良好的开端。80年代建立了心外膜和体表标测技术,重复证实了心梗的“8”字形折返、体表心室晚电位记录意义(中华内科1986:25:221,1989:28:537中华心血管1990:29:649)。1990年深入细胞电生理研究,在临床上最早建立膜片钳技术,研究心律失常(中华内科1994:33:519),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准备条件。随后也研究了体液因素(AngⅡ、ET等)对心肌细胞膜通道离子流的影响(中华医学英文版1995:108:618)、(J.Car鄄diovascPharmacolTherapeut.1998)。发现了ACEI(Enalapril)对Gqα蛋白表达的抑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89)。
, 百拇医药
现除RAS系统对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外,还从事心肌电重构的研究,发现肥大心肌细胞电重构特征,Ito密度的降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0:113:584)。此外也从事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国内第一例的冠状动脉扩张成型术(PTCA)是1982年在苏州医学院附一医院完成(中华内科1992:31:479)。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一次,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次(二、三等),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发表论著150余篇。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向军是135重点人才。1992年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赴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研修。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获省部、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4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现任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高血压杂志、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苏州医学、中华医学实践等杂志的编委。2000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被选为江苏省“135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百拇医药
这家医院心血管内科正式成立于1975年,1978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被批准为国务院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确定为江苏省心内科医师培训基地,1993年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1999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135重点学科”。
自心血管内科室成立后,在蒋文平教授的带领下,科室成员开展了较多有意义的医疗及科研工作,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学科。心血管内科于1975年开展起搏器植入;1980年开展冠状动脉造影;1981年在国内首创经食道心房调搏;1983年完成国内第1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986年国内首先开展直流电阻断房室结治疗室上速;第一个记录人体心室内和体表晚电位;同年植入华东地区第一台抗心动过速起搏器;国内第一个研究心梗心外膜等时标测证实8字折返环;1990年在国内较早建立了膜片钳实验室,开展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研究;1991年植入国内第一台ICD(心脏除颤仪);1992年第一个自力更生开展冠脉内斑块旋吸术;同年开展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已完成千余例,成功率98%%;1995年第一个报道内皮素激活心室肌细胞膜一种GTP依赖性钾流;1997年在国内首先报道了腺苷内向整流性钾流;1999年第一个报道AngⅡ受体对内向整流性钾流的影响;1999年建立心脏病“绿色通道”,开展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2000年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2001年第一个报道A1-7对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
, 百拇医药
该科是苏南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龙头。科研方面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五年来发表论文170篇,编写或参编学术专著13部。
“心电生理-从临床到细胞”项目负责人蒋文平教授,1956年赴匈牙利攻读研究生,1961年12月"心跳动力学的学术论文"获匈牙利科学院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在医科院阜外医院工作,1973年回苏州大学(原苏州医学院)至今。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常委、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主编,苏州医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心跳动力学是研究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成为无创伤性心功能检测的基础应用至今(Coretvas1962:1:26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前身)。
蒋文平回国后从事继发性高血压的研究,建立了有创和无创分侧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中华内科1964:12:228),至今成为分侧肾功能检查的依据。1973年后从事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创用了经食道电生理检查方法,开创了无创性心电生理检查技术(中华内科1982:21:22),随后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流心内电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华心血管病1987:15:278),为后来的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打下基础。1991年在国内首次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中华心血管病1992:20:406),为后来的心脏性猝死治疗,作了良好的开端。80年代建立了心外膜和体表标测技术,重复证实了心梗的“8”字形折返、体表心室晚电位记录意义(中华内科1986:25:221,1989:28:537中华心血管1990:29:649)。1990年深入细胞电生理研究,在临床上最早建立膜片钳技术,研究心律失常(中华内科1994:33:519),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准备条件。随后也研究了体液因素(AngⅡ、ET等)对心肌细胞膜通道离子流的影响(中华医学英文版1995:108:618)、(J.Car鄄diovascPharmacolTherapeut.1998)。发现了ACEI(Enalapril)对Gqα蛋白表达的抑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89)。
, 百拇医药
现除RAS系统对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外,还从事心肌电重构的研究,发现肥大心肌细胞电重构特征,Ito密度的降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0:113:584)。此外也从事冠心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国内第一例的冠状动脉扩张成型术(PTCA)是1982年在苏州医学院附一医院完成(中华内科1992:31:479)。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一次,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次(二、三等),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发表论著150余篇。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向军是135重点人才。1992年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赴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研修。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获省部、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4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现任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高血压杂志、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苏州医学、中华医学实践等杂志的编委。2000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被选为江苏省“135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