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新药快迅 > 新药介绍
编号:10782782
镇痛药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4日
     作者: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聂 红

    麻醉性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在解除患者痛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还有为数不少的疼痛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这两类镇痛药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由此而引发了新一轮的镇痛新药的研究热潮,现分述如下:

    1 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Baulmann等以c-fos mRNA表达确定伤害性刺激在脑内活化的区域,通过阻断脑内的速激肽受体,特别是神经激肽(Neurokinin-1,NK1)受体,降低对疼痛的行为反应和缩小脑内疼痛诱导的c-Fos活化区域的面积,因此速激肽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改善伤害性刺激对整个心血管系统和行为反应模式的影响[1]。Szallasi等则利用原位杂交和Northern blot分析研究树脂毒素(Resiniferatoxin,RTX)在mRNA水平对P物质及速激肽NK1受体的影响,发现其能抑制P物质的合成,因此其抑制P物质的合成可能是其发挥中枢性镇痛作用的一个主要机制[2]。另外,Lupardus等在检测肽能神经末梢的σ受体对K+通道的调节的研究中采用了膜片钳和图像分析技术,表明σ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只在膜内进行,与G蛋白活化和蛋白质磷酸化无关[3]。Beiche等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技术,发现在急、慢性外周性炎症中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的同工酶COX-2而非COX-1在脊髓调节中起主要作用[4]。此外, McLeod等发现转基因动物脊髓后角的P物质或一些其它因子的上调与促进阿片介导的内源性镇痛机理有关。由于此转基因动物的神经生长因子短暂的过度表达形成了脊髓后角异位的含P物质的初级传入纤维,这些纤维在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恢复正常后仍持续存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