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脊柱侧凸与先天性畸形 > 脊柱侧凸
编号:10801568
我国特发性脊柱侧凸研究成绩显著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8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6.28
     本报北京讯 记者应庆报道 日前,由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教授主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课题研究,获得了2004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推出的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国分型——协和分型系统(PUMC),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全面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系统。

    该研究是一项涉及基础,但又着重于临床的综合研究。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该系列研究。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基础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椎间盘、椎旁肌内IX型胶原、Bcl-2蛋白、iNOS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该病发病有关;发现不对称应力可增加凹侧X型胶原表达,并加重畸形。

    在临床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建立了目前国内外最大的脊柱侧凸数据库(3000余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适合国人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系统:它包含三大类、13个亚型及相应的临床细则。研究人员通过对37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前瞻性应用研究证实:用该系统指导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患者的术后矫正率为67%,失代偿率仅为0.2%(传统方法各为49.6%和4%);与国际通用的King分型相比,在该系统指导下可减少脊柱融合1~2个节段,优势明显。

    研究人员还在国内首先用矫形支具,治疗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1500例,总有效率达88%;在国内率先开展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手术矫形治疗,累计治疗800余例,其前后路手术矫正率分别为64.7%和52.8%;在国内首先采用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80余例,其平均矫正率达42%;研究人员还利用其开发的脊椎骨皮下系统(Zebris),对362例患者手术前后脊柱三维形态及运动轨迹进行了无创评价,并利用引进的Fulcrum像(支点弯曲)来评估脊柱侧凸的柔韧性,从而准确地预测了矫形效果。

    在矫形器械的研发方面,研究人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该系统操作简单,治疗效果与进口产品相同,但降低了治疗费用。目前,GSS系统已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有关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

    据邱贵兴主任介绍,目前,协和分型系统已在我国港、澳地区及西班牙的20余家大型医院推广应用,使大量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术后即刻矫正率指标和随访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述研究成果使我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研究、临床分型、临床治疗、器械研发和临床应用方面,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