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26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一种很常见的眼科疾病,严重者可影响视力。以往多采用单纯切除术治疗。但术后有30%~50%的复发率[1] 。近年来,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建立,国内有不少学者用角膜缘上皮移植成功地治疗了某些眼表面疾病,如眼化学烧伤后角膜血管翳性混浊等[2] 。我院自1997年以来用这种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32眼原发性翼状胬肉均为我院1997年以来在眼科门诊手术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8.2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手术指征为:①年龄在20岁以上;②原发性胬肉进入角膜2mm以上;③排除下列情况:某些易于造成角膜溃疡或创口愈合迟缓的疾病,如病毒性角膜炎、糖尿病严重者、酒糟鼻、Sjoren's综合征、孕妇等。
1.2 手术方法 按常规胬肉切除术切除翼状胬肉,把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干净,尽量使创面平整。在同侧眼颞上方角膜缘取植片,角膜缘上皮植片的长度与翼状胬肉颈部的宽度相等,植片的宽度约3mm(包括2mm结膜组织和1mm角膜上皮),先切开两侧边缘,在球结膜2mm处切开结膜,尽量除掉筋膜组织,提起结膜瓣,向角膜内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mm,切断植片。在操作过程中不能用齿镊,以免损伤角膜缘干细胞。植片要薄,过厚干细胞难以生长。植片取完后伤口不缝合。把角膜缘上皮植片移植到胬肉切除后的角膜缘创面上。植片上皮细胞面朝上,其角膜缘侧与创面角膜缘吻合,外侧缘固定在巩膜表面,先用10-0尼龙线在植片两侧边缘各固定缝合一针,在球结膜边缘间断缝合3~4针,缝针必须穿过浅层巩膜,角膜上皮边缘游离。术毕上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加压包扎术眼,术后第21天拆除缝线。
2 结 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追踪观察,本文26例患者中除2例术后3个月失去联系外,共随访24例29只眼,随访时问最短7个月,最长14个月。所有病例植片全部成活,无1例溶解脱落,术后角膜上皮均在5d内修复,早期新生上皮较厚、水肿。3~4个月后上皮愈合稳定,角膜表面透明,在整个随访期间未见有新生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
3 讨 论
翼状胬肉是位于睑裂部球结膜的一种三角形纤维血管组织侵犯角膜,其发生和复发的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是一种被称为“致翼状胬肉发生因子”[1] 的物质引起纤维血管组织过度增生而破坏角膜上皮。治疗一般强调术后局部使用抑制纤维血管增生的抗代谢药,如丝裂霉素C、平阳霉素等。然而,近年来随着角膜缘解剖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人们开始注重矛盾的另一方面,即角膜缘的特殊功能。角膜缘部有高度增殖的干细胞,在角膜损伤的修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同时它还具有阻止结膜上皮、血管向角膜内生长的栅栏作用[2] 。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干细胞主要分布在上下方角膜缘,内外方相对较少[2] ,这与翼状胬肉的发病情况一致。而且,笔者认为翼状胬肉本身已破坏了角膜缘的正常结构,切除后局部仍留下一个极待复盖的创面,假如局部残留的干细胞数量不足,角膜缘上皮修复必然延迟,增加了翼状胬肉复发的机会。从角膜缘干细胞理论出发,采用角膜缘上皮移植的方法重建受损部位角膜缘结构,有望降低复发率,使笔者的治疗和观察结果与预期相符。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虽操作相对较复杂,但确能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是预防翼状胬肉复发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长庆.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素高捷疗眼膏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4,17(4):239
2 贺炎 炎,孙秉基,丁行振,等.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单眼化学烧伤后角膜血管翳性混浊.中华眼科杂志,1996,32(1):11~13
(收稿 1999-05-10)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