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笔者采用针刺兼服中药的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患者14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7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仅1岁;男性94例,女性53例;病程最长者19年,最短者37天;原发性视神经萎缩79例,继发性视神经萎缩45例,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及其他原因所致视神经萎缩23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主穴:睛明、球后、承泣、合谷、风池、视区;
配穴:太阳、攒竹、丝竹空、足三里、阴陵泉。
以上穴位每次选主穴、配穴1~2个。
方法:以直径0.26mm,长6.6cm(2寸)的毫针针刺。
操作要点:睛明穴缓慢垂直进针,角度略偏向眼球,否则易导致出血,进针深度以1.5寸为宜;承泣、球后穴:首先垂直进针5~6分,然后斜向视神经孔方向,沿眍壁进针,针尖角度偏向视神经方向,进针宜5cm(1.5寸),以有酸麻胀感为度。视区及体针则作常规针刺。为增强针感,眼周穴位可以加上G6805治疗仪,球后或承泣两眼对称连接。
针刺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中药
以疏肝健脾、补肾为主。一般以丹栀消遥散、五子衍宗丸加减,并根据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临症加减。
3 治疗结果
疗效以观察视力为主,初诊和结束治疗均采用国际E字表测试视力,按下列标准统计:
治愈(视力恢复到1.0或1.0以上者)43只眼;显效(光感手动指数→0.05~1.0;0.05~0.08→0.1~0.3;0.1~0.2→0.3~0.5;0.2~0.6→0.6~0.8)81只眼;有效(视力提高一排者)67只眼;无效(视力无任何提高或下降者)33只眼。
4 典型病例
刘某,男,14岁,1993年10月初诊。诉双眼视物不清半年余,某医院诊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经中西医综合治疗半年,视力无明显提高,遂到我院就诊。入院查视力双眼各0.1,矫正不应,双眼视乳头色苍白,边缘清晰,视网膜及黄斑区中心凹反光正常。诊为“视瞻昏渺”,属肝郁血虚型,收住院治疗。入院后用针刺、中药治疗4个多月,双眼视力提高到0.2,随后转门诊仅用针刺治疗,1次/d,3个多月后双眼视力提高到1.5,治愈出院。1年后随访双眼视力仍为1.5。
5 体会
视神经萎缩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之一。常见病因多为感染、营养不良、眼部外伤、药物中毒、颅内肿瘤、他病继发等,导致脏腑经络失调,气血失和。因“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五脏六腑之失调,必然影响物辨色功能。笔者认为,视神经萎缩应以从肝论治为主。经云:“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但从肝论治时,不能忽视肾脏的治疗。经云:“肾虚则目眩眩无所见”,治疗应兼顾肾脏。本方以丹栀逍遥散、王子衍宗丸为主方,即是基于上述观点,中医认为,肝血亏虚,肾精不足,气血不能上升,脏腑失其条达,经络阻滞,通光之脉道闭塞,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濡目,故而导致视神经萎缩。治疗当从肝肾着手。然百病之生,多发于气血,气血盛衰,是一切眼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也是眼病转归和康复的关键所在。但气血耗伤之补,须遵“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的原则,条畅气血濡于目,则目视正常。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调补脾胃,注意健脾益气血。总之,中药治之,应以疏肝、健脾、补肾为总则。
针刺治疗以睛明、承位、球后为主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睛明、承泣、球后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机理,主要是上列穴位,可兴奋神经,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以营养神经,继而提高视力。治疗得气后,采用G6805治疗仪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一般在1小时左右,这样能充分改善微循环,使视神经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视力得以提高。
配穴以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通过针刺,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眼部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以营养视神经。
(收稿日期:1998-8-29)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