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6815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7期
高克俭 天津市北辰中医医院(300400) 湖北中医杂志 1999 0 21 7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地高辛;抗衰合剂 期刊 hubzyzz 0 临床研究与报道 fur -->

笔者采用“抗衰合剂”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4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以《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为根据[1] 。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8~69岁。其中冠心病14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7例,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6例,充血性心肌病3例;心功能Ⅲ级26例,Ⅳ级14例。对照组共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4~67岁。其中冠心病16例,二尖瓣狭窄14例;二尖瓣狭窄并闭锁不全4例;心功能Ⅲ级23例,Ⅳ级者11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给予“抗衰合剂”及地高辛0.25mg/次,1次/d,口服。“抗衰合剂”由熟附子、补骨脂、胡桃肉各15g,肉桂、丹参、知母、茯苓各10g,生地、丹参、生牡蛎、白芍、黄芪各30g,阿胶、川芎各12g,沉香、炙甘草各3g组成。方中附子、肉桂、生地、知母随证调整加减其剂量。对瘀血较著者加红花10g,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30g,水肿明显者酌加猪苓、泽泻各10g。取熟附子先煎半小时后入余药煎煮两煎,浓缩为200ml。每日分2次服,早晚各1次。
2.2 对照组 予以地高辛0.25mg/次,1次/d,以及心痛定10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服药14天后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心悸、呼吸困难及水肿明显好转或消失,心功能改善二级或二级以上;有效:心悸、呼吸困难及水肿减轻,心功能改善一级者;无效:前述症状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改善在一级以内者。
3.2 治疗结果 参见附表。

附表 两组疗效比较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21 17 2 95.00
对照组 34 10 15 9 73.53
治疗组显效率为52.50%,对照组为29.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4 典型病例
周某,男,65岁,1997年9月9日初诊。述2个月来心悸、稍动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反复心前区痛史10余年。心电图V3 ~V5 ST段缺血型下移0.05~0.1mV。舌暗,苔白,舌下脉络增粗色暗,脉弦细。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为心阳虚损、瘀血阻络之证。给予抗衰合剂及配合地高辛治疗。服3剂后心悸及呼吸困难减轻,能降枕平卧且能下地步行数步。继续治疗2周后,在家属扶持下能从1楼缓步至2楼来诊。心电图复查,心功能已改善二级以上。
5 讨论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以强心、利尿和血管扩张剂为主要方法,但疗效有时欠佳。究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1)洋地黄制剂的剂量与其血浆浓度常不一致;(2)有些心衰主要因为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引起[2] ;(3)因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得不减药量或停药;(4)长期心衰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失调;(5)伴有难治性心律失常等。近年来,国内有人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为主治疗此病取得了满意的结果[3,4]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表明,中药抗衰合剂配合地高辛治疗慢心衰,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地高辛治疗组,两组的总有效率之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在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毒副作用,充分证实了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具有较大潜力。笔者认为,慢性心衰病机为本虚标实。心肾阳虚为本,瘀血阻络、水肿为标。故抗衰合剂取附子、肉桂强心温肾、助阳散寒;黄芪补益心气;补骨脂、胡桃肉、沉香益肾纳气;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茯苓等利水消肿。从阴阳互根来看,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因不能生化阴液而致阴虚,即阳损及阴。为此给予生地、阿胶、白芍等滋阴和营,且可抑制强心利尿剂耗气伤阴等副作用。正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此外,黄芪的正性肌力作用能提高气虚型心衰者的心排血量[5] ;附子有明显强心作用,还能改善外周及冠脉循环[6] ;丹参等则可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上述各药协同作用机制优于西药的“单机制”效应。上述诸药合用强心利尿药却未见明显电解质紊乱,这与国内作者报导一致。

参考文献

[1] 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43~245
[2] 王学忠,齐骁勇,甄胜西,等.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特征.中国急救医学,1992,12(1):23
[3] 金长娟.强心泻肺方治难治性心衰30例.中医杂志,1997,38(11):661
[4] 董泉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2):745
[5] 朱伯卿.黄芪注射液对心脏正性肌力作用的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47
[6] 周远鹏.附子水溶部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中草药,1983,(6):29

(收稿日期:1998-11-30)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