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681515
中西医对照分型治疗消化性溃疡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7期
高正末 高 飞 高 畅 黄冈市中医医院(436100) 湖北中医杂志 1999 0 21 7
关键词: 期刊 hubzyzz 0 专病证治 fur -->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心下痞、腹满、呕吐、吐血、便血等范畴。多年来,笔者运用中西医对照分型,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确实,兹简介如下。
1 中医:实热疼痛型;西医:高酸疼痛型
本型特点: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部,溃疡多为凹陷性。上腹疼痛明显,且呈节律性,空腹时疼痛发作,进食后疼痛缓解。胃酸处于高标准或高于正常值(正常pH值为0.9~1.5,小于0.9为胃酸偏高,大于1.5为胃酸偏低)。
中医分析:胃有实热,则易热灼粘膜与肌层,故溃疡多为凹陷性,上腹疼痛明显。空腹时热邪伤肌,故空腹时疼痛发作;进食后实热消谷,故进食后疼痛缓解。患者可有热症表现。治宜清胃热,可用黄连、瓜蒌、赤芍、青木香之类。
西医分析:胃酸过高者易患消化性溃疡,溃疡以十二指肠多见,胃部少见。高酸腐蚀粘膜与肌层,故溃疡多为凹陷性。空腹时高酸刺激溃疡面,故空腹时疼痛发作;进食后高酸消化食物,故进食后疼痛缓解。诊断本型的重要依据是胃酸处于高标准或高于正常值。治宜降胃酸,可用H2 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之类。
2 中医:虚寒疼痛型;西医:低酸疼痛型
本型特点:溃疡以胃部多见,十二指肠部少见,溃疡多为浅表性。上腹痛常为隐痛,多呈节律性,常在进食后疼痛发作,空腹时疼痛缓解。胃酸处于低标准或低于正常值。
中医分析:胃有虚寒者,阳虚生内寒(即虚寒),虚证疼痛为隐痛。进食后饮食伤胃,故疼痛发作;空腹时疼痛缓解。辨证诊断可以脉证为依据,治宜温中补虚,用党参、黄芪、当归、桂枝、炙甘草之类。
西医分析:胃酸过低者也易患消化性溃疡。由于胃粘膜保护能力低下,不能耐受正常的胃酸或低酸,故形成溃疡。又因胃酸酸度低,腐蚀性不强,故溃疡多为浅表性,病损不严重,故上腹疼痛常为隐痛。进食后食物对溃疡面产生压力和摩擦,故进食后疼痛发作;空腹时压力和摩擦减轻,故空腹时疼痛缓解。诊断的依据是胃酸处于低标准或低于正常值。治宜保护胃粘膜,可用胃粘膜保护剂胃必治或果胶铋之类。
3 中医:气滞饱胀型;西医:胃排空慢饱胀型
本型特点:以胃溃疡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少见,可有胆汁反流,胃蠕动慢,上腹饱胀、呕吐、反酸、反食、烧心、嘈杂等症状。
中医分析:胃中气滞则上腹饱胀,气郁化火,故可有烧心,或嘈杂。气滞则胃气上逆,胃气上逆则胆汁反流,或呕吐、或反酸,或反食。诊断要点是上腹以胀为主。治宜理气降逆,可用厚朴、枳实、半夏、化橘红、草果之类。
西医分析:胃排空缓慢者常可引起消化性溃疡。由于胃排空缓慢,胃中内容物滞留,故上腹胀,或烧心,或嘈杂。胃蠕动缓慢常可导致逆蠕动,有逆蠕动则可有胆汁反流,或呕吐,或反酸,或反食。治宜促进胃动力,可用胃动力药吗丁啉或普瑞博思。
4 中医:实热出血型;西医:高酸出血型
本型特点:溃疡以十二指肠多见,胃部少见。溃疡呈凹陷性。溃疡面出血,导致吐血或黑便。可无其他自觉症状。胃酸处于高标准或胃酸高于正常值。
中医分析:热邪灼伤脉络则溃疡面出血,导致吐血或黑便,可无其他自觉症状。诊断的依据是吐血或黑便。治宜泻热止血,可用大黄、黄连、黄芩、丹皮、栀子炭之类。
西医分析:高酸使溃疡面血管破裂则出血,导致吐血或黑便,可无其他自觉症状。诊断的依据是胃酸处于高标准或高于正常值。治宜降胃酸和止血。可用H2 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之类。
5 中医:虚寒出血型;西医:低酸出血型
本型特点:溃疡以胃部多见,十二指肠少见,呈浅表性。溃疡面出血导致吐血或黑便,可无其他自觉症状。胃酸处于低标准或低于正常值。
中医分析:中气虚寒,统摄无权,故溃疡面出血,导致吐血或黑便,可无其他自觉症状。诊断的依据是患者兼有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摄血,可用黄芪、党参、黄精、当归、乌贼骨、荆芥、炮姜炭之类。
西医分析:低酸出血型溃疡,溃疡呈浅表性。由于溃疡面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吐血或黑便,可无其他自觉症状。诊断的依据是胃酸处于低标准或低于正常值。治宜保护胃粘膜、止血,可用胃粘膜保护剂胃必治或胃胶铋之类。
以上5型为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此外尚有实热气滞型(高酸胃排空慢型)、虚寒气滞型(低胃酸排空慢型)等合并类型。在治疗时,均可在两方合并后稍加调整即可。如前者可用第1型加第3型药物治疗,后者可用第2型加第3型药物治疗。除了纯用中药或纯用西药治疗之外,还可中西药合并使用。如实热气滞(高酸胃排空慢型溃疡),既可用中药清热药加理气药,或用西药降胃酸药加促胃动力药,也可用中药清热(降胃酸)药,加西药促进胃动力药,或用西药降胃酸药加中药理气(促进胃动力)药。

(收稿日期:1998-08-29)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