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临床医学》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683176
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西医治疗114例临床观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临床医学》 1999年第6期
察叶利群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315010 浙江临床医学 1999 0 1 6
关键词: 期刊 zjlcyx 0 诊治分析 fur -->

盆腔炎性包块,中医属“腹痛”、“ 瘕”范畴。常由慢性附件炎发展而来,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临床上单纯用西药抗炎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我院自1994~1998年期间治疗的炎性包块中选择224例病例。其中门诊124例,病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部患者均作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包块大小均由B超检查加以确定)。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1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5岁,平均37.5岁。病程<1月者28例,1~2月者40例,>2月者46例,包块最小3.2×3.3cm,最大为6.3×7.6cm。中医辨证分型湿热蕴结型70例,气滞血瘀型26例,脾肾亏虚型5例,肝肾亏损型6例,寒凝气滞型7例。单纯西药对照组11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47岁,平均37岁,病程<1月者30例,1~2月者35例,>2月者45例,包块最小者为3.2×3cm,最大为6.0×7.3 cm。以上资料表明,治疗组,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2.诊断标准: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妇检提示子宫压痛,单侧或双侧附件增粗或压痛明显,触及包块,B超炎性包块提示明确。
3.治疗方法:对照组——青霉素480万单位加入5%葡萄液250 ml各一组,静滴1次/日,7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1.中医辩证属湿热蕴结型治拟清热利湿,化瘀消痞。方拟四逆散加紫草、蒲公英、红藤、米仁、虎杖根、黄毛耳草等。如遇月经淋漓加炒蒲黄,炒凌霄花,地榆炭;如遇痛甚加皂角刺,元胡,广木香等,遇腰酸痛加炒川断,桑寄生,杜仲;气滞血瘀型治拟活血化瘀消痞,方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拟补肝益肾,活血消痞。方药用一贯煎加减;脾肾亏损治拟健脾补肾,温经消痞,方药用完带汤加减;寒凝气滞型治拟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痞,方药用温经汤加减。2.中药灌肠治疗,用中药煎剂200ml,39°~40℃药液,每晚临睡前以8号导尿管插入直肠10 cm用注射器抽取药液经导尿管缓慢注入直肠,保留8h以上,10天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共用2~3个疗程。方药:红藤30 g、败酱草30g、当归12 g、丹参30 g、丹皮10 g、三棱15 g、莪术15 g、没药6 g、虎杖根30g。
4.疗效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包块消失。(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B超检查包块明显缩小。(3)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消失,B超检查包块不缩小或反增大。
5.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82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7%。对照组痊愈42例,有效25例,无效43例,有效率为69%。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中75例治疗2个疗程内有效,39例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中30例治疗2个疗程内有效,80例治疗3个疗程。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讨 论
盆腔炎性包块是盆腔炎的一种,以慢性附件炎形成包块较常见。基本病因病机是流产、产后或经期摄生不慎,湿热之邪内侵胞宫胞脉,与气血相搏,以致脏腑功能失常,血气失调,冲任受损,瘀血滞留,日久蕴结而成。该病病程长,反复用抗生素治疗后对抗生素已不敏感,而且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大,病人也难以接受。故单纯用西药抗生素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现在临床上,我们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随证加减,必要是攻补兼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另外运用中药灌肠法,促使病变组织软化,炎症吸收和消散,包块消失,并结合西药辅助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通过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包块,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