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随着全球范围结核病发病率的回升,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又重新受到重视。肺外结核最常见的类型是泌尿系结核。泌尿系结核是由原发肺结核经血行播散到肾脏的。国外资料显示泌尿系结核占整个结核病患者的7%,占肺外结核病的18%,占腹部结核病的31%[1~3] 。
泌尿系结核的临床确诊需要尿培养和组织活检,但尿培养的阳性率不高。在实际工作中主要 依赖静脉肾盂造影(IVP)、CT和膀胱镜检查。只要综合分析其IVP和CT表现,大部分泌尿系结核患者基本上都可以明确诊断。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泌尿系结核的重视,并有目的地选择患者行CT检查。下面结合各部位泌尿系结核的病理[4] ,阐述其常见影像学表现。
1 病理型肾结核
原发病灶的结核杆菌经血行进入肾脏后,多停留在肾小球周围毛细血管丛内。当机体免疫力正常时,病灶局限在肾皮质,形成肾皮质上的多发微小粟粒结节(或微小脓肿),一般呈双侧性。在细胞免疫形成以后,多数可以自愈,并且稳定15~20年[1] 。此期肾结核不引起临床上泌尿系症状,但尿中可以查到结核杆菌。肾皮质上的微小粟粒结节是任何影像检查手段都不能检出的,因此称病理型肾结核。极少情况下粟粒结节可发生钙化,CT可显示小点状钙化灶。接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5] 。
图1 右肾结核。A.IVP右肾上盏破坏、扩大。B.5个月后复查,右肾上盏不显影
图2 左结核性脓肾、左输尿管结核。B超示多发左肾空洞性改变
图3 右肾结核钙化。CT平扫右肾上极多发钙化灶
图4 左肾结核。A.IVP左肾上极见钙化灶,左肾上盏不显影。
B.CT平扫左肾上极囊变, 皮质可见钙化灶
2 早期肾结核
病理性肾结核少数患者不能自愈,临床上可以出现泌尿系症状,主要是无痛性血尿,此种情况属早期结核。早期肾结核也无异常影像学改变。目前,临床上主要靠尿TB-PCR技术诊断早期肾结核。TB-PCR技术是按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尿液中结核杆菌DNA进行扩增后的直
图5 左肾结核。A.CT平扫:肾实质内多发囊性病变,瘢痕形成及左肾钙化灶。
B.增强扫描:囊性病变无明显强化
图6 右肾结核、对侧肾积水。CT平扫示右肾多发囊性病变,左侧输尿管扩张
图7 左肾结核累及腰大肌。A.CT平扫:肾实质内多发囊性病变,
部分病变累及腰大肌,左肾盂钙化灶。B.增强扫描:病变与腰大肌无明显分界
图8 左肾结核合并腰椎结核。A.增强扫描:左肾积水表现。
B.增强扫描:腰大肌寒性脓肿,右侧明显
3 中、晚期肾结核
当机体免疫力、生理因素和内分泌发生改变时,泌尿系结核可以再燃。肾皮质上的结核瘤增大,结核菌进入肾锥体、肾盂、输尿管、膀胱和男性生殖器官,引起肾髓质的干酪样坏死、空洞和尿路的纤维化、钙化。此期肾结核影像上都有异常表现。
KUB是评价泌尿系结核最简单的手段,可以显示肾脏的大小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其他泌尿系器官的钙化,还可以观察脊柱结核。50%泌尿系结核患者KUB可见钙化,有多种类型。钙化可以在集合系统或干酪性组织内,也可以在已治愈的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内。50%的患者胸片可以有异常表现, 但不足10%的患者有活动性肺结核。
IVP常作为首选检查手段,可以较早地观察肾盏形态改变和肾功能改变。IVP早期表现是由于肾乳头坏死造成的肾盏模糊、虫蚀样改变(图1),肾盏可以变形,有时对比剂可以通过肾盏进入肾髓质内的干酪化病灶内。病变进一步发展,肾盏可以扩大,呈空洞表现,局部的纤维化可造成肾盏不显影。晚期肾结核由于广泛纤维化和尿路梗阻产生自截肾,使整个肾脏可以不显影[6,7] 。
肾结核的超声表现没有特异性,常表现为肾盏或肾盂扩大(图2)。当积水较严重时,不容易区分肾盏与肾盂。
CT可以很好地显示肾结核的多种表现,是最好的观察形态异常的手段,肾结核肾脏外形可以扩大、缩小或变形。CT可以显示各种类型的钙化(图3),区分肾实质与肾盏内钙化。肾脏本身改变包括肾组织的瘢痕形成、广泛性肾盂肾盏扩张、不伴有肾盂扩张的肾盏扩张及局限性肾盂扩张(图4、5)。肾脏CT值的改变取决于肾盏扩张的程度、肾脏损害的程度和钙化的存在。如果肾盏被液体充填,CT值为0~10HU,脓液或干酪化物质CT值10~30HU,钙化灶CT值大于120HU[3] 。CT很容易观察对侧肾和输尿管的扩张情况,以判断是否有肾结核合并对侧肾积水(图6);可以确定感染是否有肾外侵犯及侵犯程度(图7),对肾结核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也可以同时显示合并的腰椎结核(图8),有利于肾结核的定性诊断;还可以通过观察肾盏和肾盂的显影情况评价肾脏的分泌功能。
4 输尿管结核
50%的泌尿系结核伴有输尿管结核。输尿管结核的病理为结核性输尿管炎,可引起输尿管粘膜破坏、溃疡形成。早期输尿管结核如仅有输尿管扩张和溃疡性输尿管炎可以完全恢复。也可进一步发展形成纤维化和肉芽组织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和闭塞。结核性输尿管狭窄最常见于第三生理狭窄处,肾盂和输尿管连接处及输尿管中段较少见。多处狭窄段的融合可导致一长段的不规则狭窄。
IVP早期输尿管结核主要表现为输尿管扩张。输尿管粘膜面的溃疡可引起输尿管的虫蚀状改变,引起输尿管的不规则扩张和收缩。重度输尿管狭窄可造成患侧肾脏及输尿管不显影。逆行造影可以显示狭窄的下端,但必须结合透视,以观察输尿管的蠕动。
图9 右肾结核性脓肿、右侧输尿管结核性狭窄。A. KUB未见异常。B.IVP右肾斑 点状显影,左肾、输尿管未见异常。C.逆行造影右输尿管下端梗阻。D.CT平扫:右肾实质内类圆形低密度影。E. CT增强扫描:病变境界更清楚,右肾盂、输尿管扩张。F.T1 WI轴位 病变为低信号。G. T2 WI轴位病变为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环。H.MR水成像示右肾下极不规则脓腔,右输尿管下端梗阻。左肾高信号影为肾囊肿
B超可以观察输尿管下端狭窄,对中段输尿管观察不满意。
CT只有大范围的连续扫描,才能显示输尿管中段和远端的狭窄,否则只能显示肾盂及输尿管的扩张。有时,肾脏病变不典型需结合其他影像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图9)。对近端输尿管狭窄,CT在显示肾结核的同时,常能显示输尿管管壁增厚和管腔缩小(图10)。CT还可以显示输尿管管壁的钙化并与输尿管结石鉴别。
近年来,MRI技术不断发展,MR水成像可以很好地显示扩张的输尿管及输尿管狭窄处,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传统的IVP。在肾结核的显示上,MRI较CT无明显的优势。
5 膀胱结核
膀胱结核常继发于肾结核。病变开始于患侧输尿管开口处,早期粘膜发生炎症和溃疡,继而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化,可引起膀胱输尿管开口的狭窄和关闭不全,引起对侧肾积水[7] 。
膀胱结核最常见的膀胱造影所见是膀胱体积缩小、膀胱壁增厚不光滑,输尿管膀胱开口可见逆流。膀胱壁上的小结核性肉芽肿可表现为充盈缺损。B超和CT检查也可以显示膀胱缩小和膀胱壁增厚,显示膀胱壁上的小结核性肉芽肿更清楚(图11),但要结合病史与膀胱肿瘤鉴别。
6 前列腺及精囊结核
结核侵犯前列腺和精囊可以引起组织坏死、钙化、干酪化及空腔形成。前列腺结核一般是继发于肾、输尿管和膀胱结核,也可只发生在前列腺。
CT扫描前列腺肿大,中央为囊性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周围残存的前列腺组织可见强化,中央囊性病变无明显强化(图12)。如果无钙化存在,前列腺结核须与其他化脓性感染鉴别,有时需要组织活检确诊[8] 。
图10 右肾、输尿管结核,膀胱结核,对侧肾积水。A.KUB未见 异常。B. IVP右肾不显影,左肾、输尿管扩张。C. CT平扫:右肾积脓,右输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D.增强扫描:右侧输尿管壁强化
图11 膀胱结核。与图10 同一病例。
A. CT增强扫描:右侧输尿管膀胱入口旁结核结节。B.超声显示输尿管膀胱入口旁小结节影
图12 前列腺结核。男,34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9年。
超声双肾未见异常,尿液检查结核菌阳性,手术病理证实。
A. CT平扫:前列腺肿大,大部分为囊性低密度病变。
B、C.增强扫描:中央囊性病变无明显强化,周围组织可见强化
CT也可以很好地显示精囊结核的脓肿和钙化。
总之,泌尿系结核的影像检查手段较多,影像表现各种各样。影像诊断泌尿系结核的关键是要高度重视泌尿系结核的可能,了解泌尿系结核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并能综合分析其影像特征,避免因只注意单一影像表现而忽略泌尿系结核的可能。当IVP见部分肾盏或整个肾脏不显影时,CT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Leder RA, Low VHS. Tuberculosis of the abdomen. Radiol Cl in NorthAm, 1995, 33:691
2,Davidson AJ, Hartman DS. Radiology of the kidney and urinary trac t-2nd ed.W.B.Saunders Company: Philadelphia, 1994, 417
3,Lundstedt C, Nyman R, Brismar J,et al. Imaging of tuberculosis Ⅱ Abdomonalmanifestations in 112 patients. Acta Radiologica, 1996, 37:489
4,陈燕萍.泌尿系统结核的病理和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8,14:7 79
5,蔡伟忠,陈仕平,郑松,等.不典型肾结核31例临床分析.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8, 13:391
6,刘赓年,李松年,主编.腹部放射诊断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331
7,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41
8,Wang LJ, Wong YC, Chen CJ,et al. CT features of genitourinary tub erculosis. JComput Assist Tomogr, 1997, 21:254
(收稿: 2000-06 -19 )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