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误诊误治》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686200
小儿黑热病三例误诊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1999年第1期
王太森 钟盛林 许红波 成都市成都军区总医院[610083]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1999 0 12 1
关键词:原虫感染;利什曼病;内脏;诊断;误诊;结核;肺;诊断;伤寒;诊断;发热 期刊 lcwzwzzz 0 儿科疾病误诊误治专栏 fur -->

Key words Protozoon infections Leishmaniasis,viscerd/diagnosis Diagnostic errors
Tuberculosis,pulmonary/diagnosis Typhoid/diagnosis Fever

1 病例资料

例1 】 男,6岁。因不规则发热、纳差、消瘦、面色苍白3个月入院。院外诊断为败血症、结核、白血病等,以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无效。查体:体温40℃,皮肤粘膜苍白,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肝肋下3 cm,剑突下4 cm;脾肋下8 cm,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31 g/L,白细胞2.6×109 /L,中性粒细胞0.51,淋巴细胞0.49,血小板50×109 /L;红细胞沉降率65 mm/h;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666.8 nmol*s-1 /L,白蛋白/球蛋白(A/G)=1/1.1;血培养及肥达反应均(-);骨髓涂片查见利杜体。确诊为黑热病。
2 】 女,6岁。反复发热1年,每间隔1~2周发热一次,每次持续3~5天,体温38℃~40℃,院外诊断为伤寒、结核,先后用抗生素、抗结核治疗无效而入院。查体:体温38.9℃,重度贫血貌,无皮疹、粘膜出血点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心肺检查正常。肝肋下4 cm,剑突下2 cm,质硬,表面无结节;脾下缘位于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上,质硬;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4 g/L,白细胞2.8×109 /L,中性粒细胞0.43,淋巴细胞0.57,血小板67×109 /L;红细胞沉降率80 mm/h;肝功能:ALT 850 nmol*s-1 /L,A/G=1/1.5;肥达反应与血培养(-);骨髓涂片找到利杜体。确诊为黑热病。
3 】 女,4岁。病程2个月,症状同例2。查体:体温40℃,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2 cm,脾肋下5 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5 g/L,白细胞4.2×109 /L,中性粒细胞0.41,淋巴细胞0.59,血小板67×109 /L。血培养及肥达反应(-)。骨髓检查找到利杜体。
3例除支持治疗外,均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6天为一疗程,总剂量为220 mg/kg,分6次,每日一次静脉注射,前3天用总量的2/3,后3天用完余量。一周后重复一疗程,未见毒副作用。第一疗程结束后体温均正常,肝脾不同程度回缩,血象渐回升。例1确诊后死于全身衰竭,例2、例3完全康复。随访1年,无复发。

2 讨论

黑热病是由黑热病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中华白蛉是主要传播媒介。3例均来自四川省黑水县农村,系黑热病疫区,以长期发热、肝脾肿大及贫血为主要表现,全血象减少,骨髓查见利杜体,锑剂治疗有效,诊断无疑。该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儿科多种发热性疾病相混淆,而经长时间的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一些临床医生认为黑热病已基本消失,对新发病人缺乏警惕性。例2在长达一年的诊疗中,屡治无效,从未考虑是否诊断有误。因此,对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病儿,要想到黑热病,及时鉴别,以免误诊致死。

(收稿时间1998-07-20 修回时间1998-10-20)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