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寄生虫病 > 脑囊虫病
编号:10686075
非典型脑囊虫病36例CT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1999年第3期
高建英 李素平 苏中华 张金响 高建英 李素平 苏中华 张金响(山东省济宁市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72151])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1999 0 12 3
关键词:囊尾蚴病/诊断;囊尾蚴病/放射摄影术;误诊 期刊 lcwzwzzz 0 传染病误诊误治专栏 fur -->

Key words Cysticercosis/diagnosis Cysticercosis/radiography Diagnostic errors


脑囊虫病病情复杂多变,其不典型CT表现易与脑炎、脑脓肿、脑梗死、脑转移瘤及脑积水等疾病相混淆,因此脑囊虫病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情况经常发生。本文对我院1994~1998年经CT误诊的36例脑囊虫病进行原因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8例,女8例;年龄8~72岁。有食米猪肉史者12例,有排绦虫史者10例。
1.2 临床症状 有皮下结节者21例,有癫癎发作者10例,头痛、头晕4例,不规则发热15例,肢体活动受限5例,精神障碍2例。
1.3 误诊情况 CT检查误诊为脑炎18例,脑脓肿及多发性脑梗死各5例,脑积水与脑转移瘤各4例。
2 讨论
脑囊虫病根据其感染程度与部位、囊虫发育阶段和发病后行CT扫描的时间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CT征象[1] ,因此CT误诊的情况时有发生。分析本组病例CT误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误诊为脑炎18例 多以头痛、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CT可见局限性不规则低密度影或广泛低密度影,不强化。单纯抗炎治疗后不见好转,2~3个月后CT增强检查见低密度区中出现结节状或点环状强化[2] ,而确诊为脑囊虫病(脑炎型)。询问病史,其中6例有食米猪肉史,5例有排绦虫史,13例有皮下结节(经活检证实为猪囊尾蚴)。本型病例误诊原因,主要是对脑炎型脑囊虫病的CT征象认识不足,对病史询问不详细。
2.2 误诊为脑脓肿5例 多有畏寒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CT表现为低密度区中有点状高密度影,增强后呈结节状或点环状强化,直径多<1.5 cm。抗炎治疗效果欠佳,查血及脑脊液囊虫试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抗囊虫治疗后脑内小脓肿消失。误诊原因主要是对于非典型脑囊虫病认识不足,忽略重要病史的询问及体格检查。因此作者认为,对于直径<1.5 cm的脑脓肿的诊断应慎重。囊虫性脑脓肿CT平扫时,脓肿显示不清,一般分辨不清脓肿壁,脓肿与周围脑水肿区融为一体,表现为不规整片状低密度区,直径大约3 cm,增强后多数呈结节状或点状强化;直径<1.5 cm者,一般为壁薄、厚度均一的明显环状强化,常有感染发热史。
2.3 误诊为脑梗死5例 年龄多大于50岁,表现为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等。因囊尾蚴释放毒素刺激脑血管内膜发炎,管腔变窄甚至闭塞而造成脑梗死,CT表现缺乏特征性,因此误诊。后经CT强化扫描,血清和脑脊液IHA、ELISA阳性而确诊。回顾分析误诊原因,主要是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及未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虽有疑问,但没有及时行CT增强扫描。
2.4 误诊为阻塞性脑积水4例 多以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就诊,CT表现为脑室内囊状低密度影,与脑脊液密度一致,头节无钙化,不被强化,因此误诊为阻塞性脑积水。分析误诊原因,一是忽略病史,二是对临床表现缺乏足够的重视。此4例头痛症状时轻时重,无时间规律性,这一特征是由于脑室内游离囊虫的活瓣样梗阻作用,使室间孔时而堵塞时而通畅,脑积水时轻时重,进而引起颅内压时高时低有关[3] ,此应作为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积水进行鉴别的重要特点。
2.5 误诊为脑转移瘤4例 多以头痛、头晕就诊,CT表现为大脑皮质下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灶周水肿区明显。误诊原因主要是对直径<1.5 cm的脑转移瘤与脑囊虫病的CT征象鉴别不清。脑转移瘤多呈均一或环状强化,壁厚薄不一,并见强化的壁结节;而囊虫病呈均一或点环状强化,壁厚薄均一,中心呈点状的点环状强化。在CT平扫难以确诊时,应及早行CT增强扫描。在病史上,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如有其他部位肿瘤应想到转移瘤的可能;而脑囊虫病病人常有食米猪肉史或排绦虫节片史。


参考文献

1 杨树芳,贾风菊.脑囊虫病48例误诊分析.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2:5(1):65
2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9~150
3 葛凌云,李庆山.囊虫病诊治.第1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45~46

(收稿时间1998-12-24 修回时间1999-02-23)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