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起搏研究
关键词:
胃肠起搏的基本原理是,存在于胃肠道各部的“起搏点”(Pacemaker)[1] 可被外加不同频率的电流“驱动”(entrainedor driven effect)。早期对胃肠起搏电位即慢波发生的研究多倾向于肌源性的。但至1982年Thuneberg、Faussone-P[2] 等认为环肌粘膜下边缘Cajal间质细胞(ICC)和独特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公认的起搏点细胞。Burns[3] (1996)实验表明肌间丛ICC与基本电节律(BER)有关,而环肌深肌层ICC调控NO依赖性神经传递。Shigeko[4] (1997)应用免疫组化原癌基因c-kit和c-ret产物双重标记技术,发现胚胎期肠肌丛ICC形成后小肠电节律便开始发生,从而证明了胃肠起搏的形态组织学基础。早在1966年Berger等[5]已应用肠刺激器或起搏器对胃肠术后患者行实验性起搏,期望能改善术后症状。
1 逆向起搏
70年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