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美国急诊医师学会(ACEP)1999年学术年会于1999年10月10~14日在LasVegas举行,出席会议的有800余人,参展商厂400余家,兹仅就学术报告中有关心肺复苏、危重病和心肌梗死等方面的问题(均刊于AnnEmerg Med Oct 1999 Part2)简介如下。
1 心肺复苏
1999年,可以说在国际上CPR有诸多活动和进展的一年。即第五次WolfCreek复苏学专家会议于9月7~9日在美国Rancho Mirage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各国专家共58人,讨论了有关CPR的多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国际指南2000”修订会议,第一、二次会议相继于3月23~26日和9月25~29日在美国Dallas举行,出席会议的分别有89人和165人,全面而详尽地讨论了有关“指南”的各个方面,然而,这些问题,尚有待于2000年2月将再次在Dallas举行“指南”的定稿会议时才能最后确定。ACEP1999年学术年会也于10月10~14日举行,本人先后出席了以上各次会议。
1.1 除颤
(1)Niemann等报告,用猪实验,电诱颤,5min后Ⅰ组(n=20)立即除颤,继而CPR,需要时继续除颤,Ⅱ组(n=11)除颤前先作CPR90s,而后继续CPR,需要时继续除颤,两组均不用药物,若首次除颤后10min不恢复心搏则停止复苏。结果:Ⅰ组首次除颤13/20终止室颤,而Ⅱ组为2/11(P=0.023);Ⅰ组19/20复苏,Ⅱ组7/11复苏(P=0.042),复苏成功的动物,恢复循环后30min,其左室dp/dt和心排量Ⅰ组均较Ⅱ组为好。结论认为除颤前先作CPR,反使复苏率明显下降。
(2)Blouin等指出,早期除颤为VF/VT院前治疗的基石,作者研究了有关223张ECG,而除颤后VF/VT复发的时间,16%在除颤后5s内VF/VT复发,50%为30.5s,75%为61s,故结论认为84%VF/VT在除颤后5s或更长时间后才复发,应予注意。
1.2 胸部按压
(1)Dorfsman等报告,以婴儿复苏模型分别用二拇指挤压胸廓或二指按压胸廓,结果显示前者可获得更高的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
(2)CPR时的胸泵机制表明胸内压力的改变乃由于胸部受按压时胸腔容积改变所致,Allegra等对死后4h的尸体进行研究,胸部的轴截面积的改变,前胸按压时大于侧方按压,故侧方按压的效果差。
1.3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O′Connor等经过在二个城市的研究,分别有203例和208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而在急救技术员到达,有机会使用AED者,各为82例(40%)和80例(38%),故机会相似,但实际使用者前组为79例(96%),而后组为47例(59%),差异显著(P<0.01),后组不能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很好使用AED,这就强调必须对急救人员反复进行使用AED的训练。
(2)1999年9月27日美国报纸USA Today版面9D刊登了以下信息,美国Chicago机场增加安全项目,即在机场各醒目处放置AED,此外,现已设置于Boston、SanJose和San Francisco等机场,且如此惊奇地得到了快速回报,即自8月20日起在不到5周时间内,用AED及时除颤,救活了4位心搏骤停的旅客。
1.4 复苏后心功能
(1)Gorsline等报道,以往曾有实验对鼠灌注心脏改善缺血后左室功能以phenylephrine较dobutamine和epinephrine为好,本文则对缺血后20min的鼠心分别用以上三药灌注30min,发现phenylephrine可促进心肌高能磷酸盐的再生,这与改善心功能有关。
(2)Hwang等报告,11例(男7例,平均47岁)非创伤、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复苏成功,作创伤性血流动力学测定和超声检查等,均表明心搏骤停并未引起严重的心功能失常。
1.5 胸骨径路输液
(1)Tiffany等指出,复苏时,由于患者的末梢血管塌陷等,故不易很快建立可靠的高流量的输液通道,婴幼儿常用胫骨内输液,但在成人却因胫骨的皮质很厚而不便使用,而成人的胸骨则骨皮质较薄,且骨髓腔大,最近有一种胸骨骨髓内输液装置(FAST-1)问世,作胸骨骨髓内穿刺输液很易成功,一般由重力输液流量为17.9±9.1ml/min,用加压袋则为104.1±46.5ml/min,用50ml注射器加压推注可达232.5±131.2ml/min,穿刺部为胸骨柄处,未见液体外渗。
(2)Horwood等报道,在半年时间内,有37例复苏患者,由急救医士在院前首先作胸骨骨髓内穿刺,30例(81.1%)获得成功,操作时间为64.36±2.1sec,流量23.0±9.8ml/min,轻度并发症有局部输液渗漏等。
1.6 ALS
Lewell等指出,在现场作ALS,发现的主要问题为对心律的判断错误(9.5%),未能及时和成功地作气管内插管和开放静脉通道,成功率分别为76.4%和58.5%。共220例作复苏者,14例存活6.3%,仍不够满意。
1.7 婴幼儿复苏时快速血糖测定
Losek报道,自出生至20岁的患者,复苏时均作快速血糖测定,一年内共49例非创伤性的心搏骤停复苏患者,9例(18%)有低血糖症(≤40mg/dl),年龄均小于5岁,故提出凡需复苏的儿童,除ABC外,还应加S(快速血糖测定),即ABC′S。
1.8 高压氧
Van Meter等报道,以猪用AC刺激心肌表面诱颤,分别置于1、2、4ATA25min常温(37.5℃),然后以机械心室辅助装置按压心脏,并用呼吸机纯氧通气,按AHA指南常规药物治疗和除颤,恢复自主循环的指标为股动脉血压毋需辅助按压而能维持≥8/6.67kPa,结果如下:
初步恢复 自主循环
自主循环 持续2h
第一组(1ATA)n=66/6无 6/6无
第二组(2ATA)n=66/6无 6/6无
第三组(4ATA)n=65/6恢复 4/6恢复
1.9 体外循环作选择性脑低温
Mori报道,用猪作心停搏(n=20)20min后,建立股静—动脉体外循环50ml. kg-1. min-1 ,10min循环支持后,体外除颤,然后分为常温(Ⅰ组)和选择性脑低温(Ⅱ组),Ⅰ组维持通气支持和静脉补液24h,Ⅱ组前12h用股动脉/颈动脉体外循环5ml. kg-1. min-1 ,32℃,以后体外循环温度每小时递增1℃至37℃后一直维持至实验结束。所有动物平均于体外循环后6.3min恢复自主窦性心律,Ⅰ组鼻腔温度(指示脑温)高于37℃,Ⅱ组体外循环20min后鼻腔温度降至32.5℃,维持12h,后12h使鼻腔温度逐渐升至正常,结论认为在猪的长时间室颤后,体外循环可用以恢复其自主循环和采用选择性脑低温。
2 危重病
2.1 静脉血血气分析能否代替动脉血血气分析
Seeton等报告,在急诊室动脉血气的PCO2 、PH和PHCO3 可正确地由静脉血气来判断,r>0.95,但不能判定PO2 ,r<0.90,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
2.2 气管内插管位置的确定
Walls等报告,综合16所医院急诊室2392次气管内插管,确定其位置是否正确的方法为:听诊84%,ETCO2 测定66%,胸片38%,故认为ETCO2 为一有用的方法。
2.3 老年创伤患者的血糖水平
Ernst等报告114例老年创伤患者和101例年轻创伤患者(18~45岁)作对比,老年组血糖浓度为133mg/dl,年轻组则为115mg/dl(P<0.001),而ISS则分别为13和9,故血糖水平和ISS与年龄呈正相关,故早期测定血糖,对判定ISS有帮助。
2.4 诊断性腹腔灌洗(DPL)发现空腔脏器损伤的新标准
Iee等报告DPL时,WBC>500/mm3 ,常认为有肠道损伤而需立即手术,但这往往过于敏感而造成不必要的手术。作者提出一个新的标准,即WBC>500/mm3 +RBC/500可判定有血腹时并存有肠穿孔。
2.5 创伤存活率的影响因素
(1)Porter等报告,长期以来,认为创伤患者缩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可减少病死率,作者研究了915例(钝伤432、穿透伤483),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67min,死亡121例(13.2%),TRISS评分和病死率密切相关,而受伤至手术时间却和病死率相反,即受伤至手术时间较长者,病死率反低,这或许表示化较长时间来稳定病人的情况有一定好处。
(2)Lone等指出,创伤病人中,严重创伤者自急诊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较轻伤者为短。
(3)Porter等报告387例创伤患者在24h内施行剖腹或剖胸手术,334例存活,53例死亡,前者自受伤至急诊室的时间平均为35min,后者为43min,控制伤情严重度判定,则时间和病死率的关系不大,故不宜过分强调和化费太多来缩短时间。
3 急性心肌梗死(AMI)
3.1 心肌酶诊断
(1)Milzman等报告,在急诊室疑为AMI的患者,用CK-MB检查较Troponin I(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故支持继续用CK-MB在急诊室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判断。
(2)Bassam等报告,AMI的诊断,主要靠ECG和CK-MB的改变,myoglobin为一非特异的心肌蛋白,AMI时胸痛后1~3h即升高,早于CK-MB,报告688例因胸痛来急诊室的患者,由CK-MB诊断AMI者156例,而首次Myoglobin的检测敏感性明显较CK-MB为好,即69%∶46%,无论患者在胸痛后早期到达医院≤2h,或>2h,而第二次检测时,则两者的敏感性相似。
(3)Henderson等报告因胸痛而疑为AMI的患者,收入冠心病观察室,18~65岁,胸痛后72h以内,无主动胸痛,无急性ST/T改变,床旁TnI测定>1.5ng/ml为阳性,另一份标本送中心实验室(每4h作一批),两者结果相同则纳入分析,共98例,床旁TnI测定,特异性为98%,敏感性50%,这样,在急诊室作TnI检测,可节省时间3.6h,但也需注意假阴性,以及首次TnI检测在标准正常数值以下而造成延误诊断。
(4)Janchar等报告,若患者CK正常,而CK-MB升高,则在6个月以内其心脏并发症率高。
(5)Fesmire报告,自动系列ECG和2hCK-MB变化,可早期确定AMI。
(6)Bassan等报告635例疑有AMI,或不稳定心绞痛;而首次ECG ST段不抬高或无LBBB、ST下降/T倒置或确定/可能心绞痛,而有正常/不特异ECG定为中度可能AMI者408例,结果17%为AMI,作系列CK-MB检测时,9h正常,则可完全排除之,而正常/不特异ECG,非心绞痛者,则定为低度可能AMI者227,结果2%发生AMI,该组CK-MB检测3h时正常,则可排除AMI。
3.2 低分子肝素(LMWH)
Magee等综合483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中应用LMWH者2446例,用平常肝素2385例,两者比较,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治疗中,并不明显支持应用LMWH,尚待作进一步研究。
(收稿:1999-11-09 )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