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量与体力活动相适应保持适宜体重
关键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五条提出“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人体长期保持一定的体重是遗传特征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在环境因素中,人的体力活动水平和膳食营养的摄取量是影响人体能量平衡的两个主要因素,从而影响体重。成年人保持一个恒定体重的基本原理是取决于热能摄取量与消耗量之间的平衡。
热能摄取量>消耗量,体重增加;
热能摄取量<消耗量,体重减轻;
热能摄取量=消耗量,体重保持稳定。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肉类、鸡蛋、牛奶、水产品和油脂等食物的消费量成倍地增加,从而导致居民的体重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增加。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报道:城市居民中体重超重(即体质指数BMI>25)者已达到14.9%。北京市居民中体重超重的人数最多,已达到32.8%。膳食中摄入能量过多与体重超重或肥胖与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1993年国家卫生统计的居民疾病谱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民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慢性病逐渐增多,并成为危害人民健康造成死亡的第一号原因。其中癌症和心脑血管病已由原来的第5、6位升为第1、2位。在城市中慢性病的死亡率总数近70%。1992年北京市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平均是1986年的2倍,脑血管患病率平均增加3倍,冠心病增加5倍。虽然慢性病是一类受多种基因和多种因素影响的疾病,但大多数的慢性病均与体力活动缺乏或不足,并和膳食营养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慢性病还常因腹部肥胖综合症所介导。医学上最近几年提出的腹部肥胖综合症包括一系列生理和代谢的异常,如对胰岛素作用抵抗、对葡萄糖不耐受、高胰岛素血症和脂肪代谢紊乱,因而引起三种最常见的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