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66970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瘀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关键词:,.,1发病机理,1.1现代医学认识,1.2中医辨证分型与理化改变,1.3舌象改变,2活血化瘀治疗研究,2.1单味药研究,2.2复方的研究,参考文献
     黄柳华 黄柳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科)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999 0 13 3


    关键词: 期刊 zryhyyxb 0 综 述 fur -->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中医属“中风”、“卒中”、“偏枯”等病范畴,但发病性质和病变部位更符合中医“留血”(《素问. 调经论》)及“血脉凝泣”(《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病机。为脑络瘀阻、新血不生、失于濡养所致,是血瘀证的一种病理改变。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三个病期的症状变化,认为本病是一种以瘀血为主,并包括风、火、痰等多种代谢产物滞留体内共同作用,且随不同病期而动态变化的复杂病理过程。其血瘀证的产生必然与血液成分改变、血管改变、微循环障碍及代谢、免疫功能失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1] 。近年来对本病血瘀证的发病机理及中药治疗进行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成为探讨本病新疗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1 发病机理

    


    
1.1 现代医学认识

    
目前认为,血小板、凝血酶复合物、自由基及血管内皮损伤在血栓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发现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患者急性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增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比值在恢复期可发生逆转;用活血化瘀治疗验证了本病血瘀证在血浆β-血栓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及血栓素β2 等含量上有动态变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3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