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加减逍遥散
中图法分类号 R512.62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病程长,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多年来以加减逍遥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5例均系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例,男性79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63岁,其中20~45岁有86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为6年。
诊断标准按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确诊:①病程达6个月以上;②目前有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乏力;③或有黄疸,肝肿大或伴有脾肿大;④出现蜘蛛痣,肝掌。⑤血清ALT反复持续升高,HBsAg阳性,A/G比值降低。
2 治疗方法
加减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参、鸡内金各10g,黄芪20g,炙甘草5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随症加减:湿热未清,ALT较高者去黄芪、白术加茵陈30g,虎杖、栀子各10g,板蓝根15g;湿邪较盛去黄芪、炙甘草,加苍术、厚朴、藿香各10g;肝肾阴虚去黄芪、白术、柴胡,加生地黄、麦冬、五味子各10g;肝郁血瘀加炮穿山甲10g,川芎8g。
不适症状消失,ALT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HBsAg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显效:食欲增加,乏力、腹胀、肝区阴转,A/G比值升高;有效:食欲有所增加,乏力、肝区不适、腹胀症状基本消失,ALT下降;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主要生化指标无好转。
3.2 治疗结果 105例经治疗2~3个月后,显效48例,占45.7%;好转46例,占43.8%;无效11例,占10.5%;总有效率为89.5%。
105例经治疗3个月后,行血清HBV标志物检查,结果HBsAg阴转54例(51.4%),HBeAg阴转81例(77.1%),抗HBs阳性12例(11.4%),抗HBe阳性56例(53.3%),抗HBc转阴48例(45.7%)。治疗前后ALT、A/G比值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ALT、A/G变化情况(±s)
项 目 | 治疗前 | 治疗后 |
ALT(u/L) | 117.43±50.16 | 59.06±29.62** |
A/G | (1.07±0.26)∶1 | (1.72±0.21)∶1** |
4 典型病例
宋某,男,32岁,农民,1996年4月就诊。患慢性乙型肝炎3年,就诊时见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欲吐,上腹部胀满,胁肋部隐痛,面色无华,气短自汗。肝功能检查见ALT96u/L,总蛋白67g/L;白蛋白(A)32g/L,球蛋白(G)35g/L,A/G比值为0.91∶1。血清HBV标志物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HBs(-)、抗HBe(-)。肝脏肋下1.5cm,质中有压痛,舌苔薄黄,舌质淡红稍暗,脉濡细。治宜理气健脾化湿,予加减逍遥散:柴胡、白芍、白术、当归、丹参、鸡内金各10g,茯苓、黄芪各15g,炙甘草5g,白花蛇舌草30g,板蓝根15g。服药1个月后,症状消失,肝功能主要生化指标基本正常。以原方加减调治3个月后,ALT 31u/L、A/G比值为1.9∶1;HBsAg(-)、HBeAg(-)。
5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部分病例是由急性乙型肝炎久治不愈迁延而致,也有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司气血,藏血,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若湿热疫毒之邪长期滞留体内,侵害肝胆,首先引起肝气郁结,继而克伤脾胃。因湿为阴邪,易困伤脾阳,以致运化失常,加上饮食不调,劳倦过度,更加伤害脾胃,以致脾胃日益虚弱,不能运化水湿、驱邪外出,正邪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从而导致病情迁延难愈。热为阳邪,久滞肝胆,必然灼伤肝阴,阴精损耗以致肝肾阴亏。病延日久,血瘀结滞而成痞块。在治疗方面,应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宗旨,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因此在临床选方时以加减逍遥散为基本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通络,配丹参活血化瘀以达行气活血之效;黄芪益气健脾,配合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化湿;当归、白芍柔肝养血以扶正;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以清余邪;鸡内金消食化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调节机体免疫,激活干扰素,抑制HBV-DNA复制;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脂质过氧化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能保护细胞膜,促进肝脏病变修复和肝细胞再生,起到保肝降酶作用;柴胡与甘草合用可阻止脂肪在肝内蓄积,防止肝脂肪变及纤维增生,降低ALT以及有利胆作用;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促进抗体形成,使网状细胞、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总之,加减逍遥散全方药性平和,补不碍邪,攻不伤正,适于久服。
作者简介:查德华,男,36岁,主治医师
(1998-11-09收稿) ,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调和肝脾 > 逍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