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对心室正常起搏活动影响的细胞电生理学研究(Ⅰ)
关键词:
编者的话 缺血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折返激动或异常自律活动引起。但它是否能由心室正常自律活动的异常增强引起,虽然一般认为可能性较小,但缺乏直接实验依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用记录跨膜离子流(起搏离子流If )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从模拟缺血、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能受体,以及缺血毒性代谢产物的影响等多方面作了详尽的观察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下,历时9年,获得了初步结论,并多次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在欧、美、亚各国多次作学术报告。现将其历年科研成果归纳为3篇综述,连续刊出,以飨读者。
急性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原因。为防治这类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Janse和Wit[1] 认为,它可以由心室内起搏组织正常自律活动异常增强(包括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引起,也可以由微折返或者异位起搏灶高频发放引起。对于后两者,已有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前者的研究很少,且结果分歧。Lurie等[2] 报道,心肌梗死后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自律活动增强;Kimura等[3] 则认为梗死区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自律性没有变化;而Nishimura等[4] 的研究则认为在缺氧和代谢抑制剂作用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