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肾脏病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69999
塌陷性肾小球病
http://www.100md.com 《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9年第3期
     陈育青 章友康 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9 0 15 3


    关键词: 期刊 zhszbzz 0 综述 fur -->


    

塌陷性肾小球病(Collapsing Glomerulopathy,CG),又称特发性塌陷性肾小球病(ICG),是近10年来为大家逐渐公认的一个新的临床病理诊断。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FSGS,FSGS)的一种严重类型,发病约占FSGS的4.6%~15.5%[1,2,3] 。我们对其病理、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和发病机理作一简要介绍。

一、病理特点

塌陷性肾小球病光镜下肾小球的主要改变为肾小球局灶节段性毛细血管襻塌陷、毛细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合,有时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呈球性塌陷。肾小球上皮细胞肥大、增生,肥大的上皮细胞内有粗空泡和PAS染色阳性的透明颗粒,上皮细胞可呈多核,这种显著性改变的肾小球上皮细胞可呈鹅卵石般围绕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周围[4,5] 。肾小球塌陷部分基底膜皱缩、折叠[5] 。部分患者光镜下还可见到局灶节段硬化的肾小球、荒废的肾小球,病变部位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消失[5] 。有学者认为塌陷性肾小球病肾小球的早期病理改变是上皮细胞肥大和毛细血管塌陷,然后是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消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