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647812
糜烂性胃炎468例内镜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年第5期
宋怀忠 周惠印 唐志明 王雪萍 王富华 100062 北京市第四医院内镜室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 0 16 5
关键词: 期刊 zhxhnjzz 0 临床报道 fur -->

糜烂性胃炎(erosive gastritis,EG)是内镜下观察到的一种常见病,内镜检查的发现率文献 报道为0.3%至12.7%。本文收集我院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经内镜诊断明确的EG 468例,现 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胃窦部EG 351例,占总数的75%。其中男性258例,女性93例,男女之比2.77∶1;年龄19 ~81岁。平均(46.72±14.27)岁。胃高位EG 117例,占总数的25%;男性78例,女性39例, 男女之比2∶1;年龄14~85岁,平均(48.73±14.27)岁;略高于胃窦部EG,但两组无显 著差别。
二、胃镜所见
1.形态与分布:EG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三型:(1)隆起凹陷型:指在粘膜上出现圆形或类圆 形丘状隆起,直径4~8mm,个别可大于1cm。隆起的顶部脐样凹陷形粘膜损伤。(2)杵状隆起 型:粘膜皱襞隆起呈杵状,表面充血、糜烂或出血。(3)平坦糜烂型:糜烂面基本与粘膜相 平,呈点、条状或条索状糜烂。胃窦部EG中隆起凹陷型141例,占胃窦部EG的40.17%;杵状 隆起型29例,占8.26%;平坦糜烂型181例,占51.57%;主要以平坦糜烂型及隆起凹陷为主。 胃高位EG中隆起凹陷型12例,占10.26%;杵状隆起型10例,占8.54%;平坦糜烂型95例 ,占81.20%;以平坦糜烂型为主。EG的形态与分布见表1。

表1 糜烂性胃炎的形态与分布

分 型 胃窦部EG 胃高位EG
例数 率(%) 例数 率(%)
隆起凹陷型

141

40.17

12

10.26

杵状隆起型 29 8.26 10 8.54
平坦糜烂型 181 51.57 95 81.20
合 计 351 100 117 100


2.分级:按消化内镜学EG的分级标准[1] ,胃窦部EG中轻度205例,占58%;中度1 15例,占33%;重度31例,占9%。高位EG中轻度45例,占38%;中度55例,占47%;重度17例 ,占15%。在胃窦部EG中隆起凹陷型轻、中、重分别是65例(46.1%)、59例(41.8%)、17例(1 2.1%);杵状隆起型轻、中分别是17例(58.6%)、12例(41.4%),无重度病例;平坦糜烂型 轻、中、重分别是123例(68%)、44例(24.3%)、14例(7.7%)。在胃高位EG中,隆起凹陷 型轻 、中、重分别是3例、6例、3例;杵状隆起型轻、中分别是3例、7例,无重度病例;平坦糜 烂型轻、中、重分别是39例(41.1%)、42例(44.2%)、14例(14.7%)。各型EG不同部位 分级情况见表2。

表2 各型糜烂性胃炎不同部位分级情况

分 型 胃窦部EG 胃高位EG
例数 率(%) 例数 率(%) 例数 率(%) 例数 率(%) 例数 率(%) 例数 率(%)
隆起凹陷型

65

46.1

59

41.8

17

12.1

3

25

6

50

3

25

杵状隆起型 17 58.6 12 41.4 0 0.0 3 3 0 7 70 0 0
平坦糜烂型 123 68 44 24.3 14 7.7 39 41.1 42 44.2 14 14.7
合 计 205 58 115 33 31 9 45 38 55 47 17 15


3.并存疾病:胃窦部EG有51.6%与其它疾病并存,其中消化性溃疡110例(35.6%),十二指肠 球炎16例,合并出血16例,其他24例。胃高位EG有52.8%与其它疾病并存,其中消化性溃疡3 0例(25.6%),十二指肠球炎8例,同时有胃窦部EG 8例,合并出血6例,其他10例。
三、病理学检查:胃窦部EG,有235例病理检查为慢性炎或伴有糜烂,40例伴有不同程度的 肠上皮化生,4例为非典型增生。胃高位EG87例为慢性炎或伴有糜烂,2例伴有肠上皮化生 ,1例为非典型增生。
四、幽门螺杆菌(Hp)感染快速检测:应用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诊断试剂盒, 对155例EG于 病变处取材进行检测。结果窦部EG113例中,阳性78例,阴性35例,阳性率69%。胃高位EG 4 2例中,阳性19例,阴性23例,阳性率45.2%。
五、随访情况:本组有64例合并消化性溃疡或十二指肠球炎患者或虽没有溃疡,但有典型的 上腹痛、反酸及烧心等症状者,按溃疡病常规治疗后,进行胃镜随访。其中47例(73.4%)糜 烂面修复、糜烂结节消失。

讨 论
胃窦部EG与胃高位EG,其发病率均以男性为高,发病年龄以30~70岁最多。在分型上,隆起 凹陷型好发于胃窦部,而胃高位仅占10.26%,两部位有显著差异(P<0.01)。
EG的病因至今仍未阐明,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幽门扩闭功能失调和粘膜血运障碍有关[2 ] 。亦有学者认为Hp感染与EG的形成有一定关系[3] 。Hp产生的各种酶及毒素使 胃粘膜上皮退变、坏死,产生炎症,而使局部胃粘膜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增多。本组检出的155例EG中Hp阳性97例,支持上述观点。本组少数平坦糜烂 型与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等因素有关。NSAID可以直接或通过影响前列腺素(PG)的生 物合成及其他机制,造成胃肠道粘膜损害。表现为点状出血、弥漫性浅表性粘膜糜烂,也可 导致局部深溃疡、大出血甚至穿孔。有Hp感染的胃粘膜对NSAID更为敏感[4] 。本组EG中,有一半以上病例伴有其他疾病,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最多,可能是由于溃疡病时幽门功 能不 全致胆汁反流,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导致了EG的产生。另外,EG好发于胃窦部也支持这种看法。
应注意EG与早期胃癌的鉴别。由于糜烂病变反复刺激腺颈细胞,使其易发生中、重度间变, 有导致癌变的可能,故应将此类患者,特别是有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者,列入高危人群对待,定期进行胃镜复查。

参考文献

1 李益农,陆星华,主编.消化内镜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10-211.
2 李奇林,黄爱浔,宋卫生,等.慢性糜烂性胃炎内镜观察(附626例分析).内镜,1 989,6:76-77.
3 李增灿,王书田,陈兵,等.疣状胃炎的病因与治疗研究.解放军医学杂志,1989 ,14:341-343.
4 傅国庆,周惠印.影响非甾体抗炎药胃肠粘膜损害的因素.新消化病学杂志,1995 ,3:102-103.

(收稿:1998-07-13 修回:1998-09-28)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