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莱姆病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自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1] ,莱姆病在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学、发病机制及菌苗等方面有了飞速发展。莱姆病的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 。在北美和欧洲,莱姆病为主要虫媒传染病。美国CDC自1982年开始莱姆病监测以来,现已有10万例病例报告,其中1996年报告病例达1.6万人[3] 。椐估计,欧洲各国每年诊断的莱姆病达5万例以上。我国于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4,5] 。至今已证实18个省、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6,7] ,本文拟就我国莱姆病研究的进展作一简介。
一、流行病学研究
1.分布特征:
(1)地区分布: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至少有23个省、区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天山、阿尔泰山等林区人群感染率在10%以上,秦岭以南林区感染率在5%~10%之间,平原地区在5%以下。病原学证实18个省、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以上研究表明,莱姆病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东北林区、内蒙古林区和西北林区是莱姆病主要流行地区。
(2)时间分布:不同地区莱姆病发病季节略有不同,例如东北林区为4~8月份[8] ,福建林区为5~9月份[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1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