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在预防和控制伤寒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20世纪的前50年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卫生设施落后,伤寒在世界各地发病率很高。亚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苦难深重,伤寒普遍流行。我国伤寒的发病率也很高。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上海市至少有伤寒患者5131例,病死率高达38.53%。据上海市1938~1949年的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报告,在593株沙门氏菌中,伤寒沙门氏菌有403株(68%),副伤寒沙门氏菌甲、乙、丙有123株(20.7%),其他各型沙门氏菌仅有67株(11.3%),足见伤寒、副伤寒在上海市流行的严重性。在旧中国,无论在城市或是乡村,伤寒的流行都是严重的。
一、新中国成立后伤寒的流行趋势
回顾我国50年的历程,在预防和控制伤寒的流行方面,成就巨大。解放初期伤寒发病率很快下降至10/10万,但1959~1963年间曾再度上升至40/10万~50/10万的高峰,1964年和1965年分别下降至18/10万和16/10万。其后除1968年曾下降至每10万人口5.5例的最低点外,大多数年份均在每10万人口10例以上波动,许多省区常有局部的暴发流行。
我国的伤寒暴发流行以水型为主(表1)。贵州省的水型传播,由水井被污染引起的占其中95%。江苏省绝大多数发生在里下河和太湖流域两个水网地区,以河水为主。
表1 我国伤寒暴发流行的传播途径分析
省区 | 年份 | 暴发起数 | 传播途径 | |||
水型 | 食物型 | 生活型 | 不明 | |||
江苏 | 1987 | 67 | 58(86.5 ) | 3(4.5) | 2(3.0) | 4(6.0) |
贵州 | 1951~1993 | 201 | 191(95.0) | 1(0.5) | 3(1.5) | 6(3.0) |
全国22个省市区 | 197 1~1993 | 69 | 50(72.5) | 12(17.4) | 3(4.3) | 4(5.8) |
注:括号内数字为构成比(%)
二、建国初期是预防和控制伤寒流行的第一个阶段
1952年我国伤寒发病率为14/10万人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8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