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50年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5种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并被列为《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二类传染病中之首。迄今该病已波及到世界五大洲,在200多个国家中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畜布病的存在和流行。其中羊间存在布病有50个、牛间布病有101个、猪群中有布病存在有33个国家和地区。该病于20世纪30~60年代在世界上有较严重流行,70~80年代末疫情趋于下降,但自90年代,疫情又有回升势头。我国布病疫情基本上与世界疫情趋势是一致的。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布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于1960年成立了中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1986年在卫生部组建了地方病防治局或地方病办公室,组织领导全国布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现将我国50年来人畜布病防治和研究状况论述如下。
一、建国前我国布病状况及其危害
建国前我国布病疫情资料寥寥无几。1905年Boone首次在重庆报道2例布病。此后,相继在福建、河南、北京、内蒙古、吉林、山东、河北、甘肃等省区的人畜中发现布氏菌感染及布病患者,并从感染的人、羊、牛中分离到布氏菌,但在建国前,我国人畜布病资料既不系统也不准确,更谈不上任何防治工作。
布病的危害是严重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①影响人民健康,摧残劳动力。②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尤其是牛、羊、猪等主要家畜感染布病后,可造成大量流产、不孕、不育、死胎等致使牲畜数量锐减。如青海省每年流产牛犊达6万余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6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