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50062
从内蒙古牧区性病防治效果看新中国性病防治成就——内蒙古自治区性病防治后梅毒现患和血清学追访调查
http://www.100md.com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吴秉仁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防疫站 呼和浩特 010020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9 0 20 3


    关键词: 期刊 zhlxbxzz 0 系列综述 fur -->


    

性病,特别是梅毒,既往称之为社会病,其传播和蔓延与社会制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梅毒广泛流行。根据解放前和建国初的一些调查[1] ,一些城市人群梅毒患病率高达4.50%~10.10%,农村为0.85%~3.80%,少数民族地区的患病率更高,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繁衍的持续下降。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将性病防治列为全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和消灭性病。这些措施包括:①封闭妓院,取缔暗娼,铲除传播根源;②派出民族卫生工作大队,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性病为重点的防治工作;③成立专业机构,建立全国性病防治网,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在重点地区开展普查普治与科学研究;④结合防治实践、创造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和工作方法。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的梅毒从控制到消灭,是新中国性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解放前,内蒙古地区梅毒流行猖獗。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50~1953年部分地区的调查,少数民族地区梅毒的平均患病率高达48.0%,并且以牧区患病率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农业区较低[1] 。自治区成立之后,将消灭和控制性病作为自治区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在“人畜两旺,发展民族人口”方针指导下,实行了“免费驱梅”的大规模普查普治、消灭性病的卫生健康工程,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患病率持续稳定下降,梅毒显性感染由防治前的30%~50%下降到防治后的1%~2%,人口出生与儿童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98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