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1998年第11期
编号:10650753
线粒体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1998年第11期
     李晓东 高枫 陈清棠 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第一作者现在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内科,100020) 中华内科杂志 1998 0 0 11


    关键词: 期刊 zhnkzz 0 综述 fur -->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Ⅱ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1] 。自1988年以来,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线粒体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前者病因包括核DNA损害、线粒体DNA损害和基因组间的通讯障碍,后者主要由毒素、药物和衰老引起。目前的主要研究集中于线粒体DNA突变与线粒体疾病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上。

    一、线粒体DNA突变的致病机制

    1.线粒体DNA丢失:自1991年以来,已有10例病人被报道有线粒体DNA的丢失(depletion)。通过印迹杂交、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分析,线粒体DNA丢失率可达83%~98%。Larsson等[2] 发现本病患者转录因子A(transcriptionfactor A,TFA)表达减低。线粒体DNA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γ及一个短的RNA引物,这个引物由轻链的转录产物切除而成,可见转录是线粒体DNA复制的先决条件。线粒体TFA表达减少的机制可能是由于翻译过程受损,进入线粒体障碍和TFA的不稳定性。Bodnar等[3] 将线粒体DNA拷贝数减少的细胞脱核后,与无线粒体DNA的癌细胞进行融合,发现融合细胞的线粒体DNA拷贝数恢复,证实线粒体DNA丢失与某些核基因有关。

    2.大规模线粒体DNA重排:线粒体DNA重排包括缺失(deletion)和重复(duplication)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6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