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克山病研究工作的回顾
关键词: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自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张云甫屯发现克山病以来,至今已有60余年。大量流行病学、病理解剖学、临床防治及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本病是一种独立地方性心肌病。
解放前日本学者做了些工作,积累一些零星资料。多年来,克山病笼罩着克山县等重病区,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解放后,党和政府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病区从事防治和开展调查研究,加深了对克山病的认识。在60年代初期就摸索出一套预防和治疗急型克山病和慢型克山病有效方案,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在云南楚雄克山病的综合考察(1984~1986年)、“七五”和“八五”科研攻关计划的实施中,通过深入的现场调查及大量的动物实验,在克山病发病机理及病因研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一、流行病学研究
克山病呈明显的地区发病,在我国分布于北纬21°~53°、东经89°~135°间,处于东北到西南的一条宽阔的低硒地带中,现已确定病区有黑、吉、辽、蒙、冀、豫、晋、陕、甘、宁、川、滇、黔、藏、鲁、鄂等省区309个县(旗),病区人口约1.24亿。
时间分布上有年度多发和季节多发的特点。克山病年别发病波动范围较大,有高发年、平年和低发年之分。全国发病资料表明,50~70年代初为克山病高发时期,其中出现三次高峰年,年发病率为60.18~40.42/10万,年均发病率为19.15/10万。自70年代中期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至80年代中期年发病率降至1.69/10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4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