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例1:男性,55岁,于1988年4月11日就医。乏力、腹胀,下肢浮肿1个月,以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经过中西医药综合治疗,病情曾一度好转。自6月4日病人因受寒劳累后发热,病情渐恶化,消化道症状突出,皮肤巩膜黄染进行性加深,双臂皮肤散在瘀点,肝脏渐缩小,腹水渐增,肝功能严重损害。7月2日发现躯干及四肢散在皮下结节,斑块,自觉疼痛。家族中其母患肝炎。
查体:体温36.7℃,血压正常。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消瘦,呈慢性重症病容。皮肤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心肺正常,腹部膨满,肝未触及,脾肋下2.0cm,腹水征(+),双下肢浮肿。躯干及四肢10余个大小不等(1.0~3.0cm)散在皮下结节斑块,压痛明显,节间正常肤色,突出皮面者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未破溃。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g/L, 白细胞6.3×109 /L,血小板78×109 /L。血清总胆红素320mmol/L,碘试验(+++)。ALT260U/L,血浆总蛋白54g/L,白蛋白26g/L, 球蛋白28g/L。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凝血酶原时间24秒(正常对照16秒)。B超提示:肝脏明显缩小,肝内呈均质强回声反射,腹水(++),胆囊呈双层水肿型,脾脏轻度肿大,厚度5.2cm,脾门至脾尖长度5.8cm。病理检查皮肤结节,HE染色,病变位于真皮中下层及脂肪组织为脂肪小叶及间隔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呈片状,主要为组织细胞,其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胞核大,有的核固缩,较多中性白细胞,少数淋巴细胞。脂肪小叶部分坏死,少量吞噬脂类的泡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管腔闭塞伴出血。胆色素染色部分组织细胞胞浆内可见胆色素。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脂膜炎。
例2:男性,53岁,于1989年9月2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自觉乏力,纳差。1个月前下肢及躯干出现皮下结节伴疼痛。近7天恶心呕吐,尿黄呈豆油样。查体:一般状态尚好,皮肤巩膜黄染,蜘蛛(+),肝掌(+)。心肺正常。腹部胞满,肝肋下2.0cm,质硬,脾肋下2.0cm,腹水征(+),下肢浮肿,下肢、肩及腹部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约2~3cm至4~6cm)结节,硬韧且压痛显著,活动欠佳,无破溃。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血清总胆红素124mmol/L,碘试验(++),ALT200U/L。血HBsAg阳性,抗-HBc阳性,HBeAg阳性。血浆总蛋白60g/L, 白蛋白25g/L,球蛋白35g/L,B超提示肝硬化伴腹水。病理检查皮下结节,脂肪小叶间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少量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脂肪间隔增宽,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轻度坏死。确诊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脂膜炎。随访于病程6个月死亡。
讨论:脂膜炎是由某种因素所致脂肪组织的炎症反应。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有关因素为脂肪代谢障碍或影响脂肪代谢的酶异常;感染、食物、药物等变态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炎波及其周围脂反应等。脂膜炎的类型很多,组织病理具有共同特点,早期脂肪组织变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晚期形成脂肪肉芽肿,终期脂肪萎缩和纤维化。病理变化结构有3种,小叶间隔炎症;脂肪小叶炎症;间隔小叶血管炎症。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早,四肢及躯干部位多发,头面部较少,皮损为结节,硬韧性斑块,其大小不等,隆起或隐没,红色至暗红色,不同程度的疼痛,破溃或不破溃。由于不同致病因素可有发热和内脏的损害。
(本文编辑:袁平戈 校对:何亚玲)
(收稿:1999-01-20 修回:1999-06-30)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