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653412
腹痛、血便
http://www.100md.com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8年第3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华北、西北编审组 810007 西宁,青海省儿童医院外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8 0 19 3
关键词: 期刊 zhxrwkzz 0 临床病例讨论 fur -->

病历摘要

患儿:男,3岁。于1994年6月3日拟诊为消化道大出血,经外院治疗3天后转入我院。病史不清(注:由政府民政部门送入院)。
入院前3天在外院因便血致失血性休克行输血、止血、补液、抗炎等抢救治疗后经本院紧急会诊,以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急诊转入。在外院非手术治疗期间每日血便2~3次,色泽鲜红后转暗紫红色,先后输血共700ml。
体检:T37.8℃、脉搏12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9.3/6.4Pa,体重10.0kg。神志清,精神差,反应较迟钝,发育营养差,重度贫血貌,粘膜皮肤苍白,轻度脱水。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光反射正常,五官无异常。颈对称,软。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前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胸部对称,肺部(-)。腹平坦,中上腹偏右有约7cm大小纵形切口,缝线已拆除,伤口基本愈合,但切口中下段愈合欠佳,有少量分泌物,腹肌软,上腹部压痛,全腹未及包块。肝、脾(-),移动性浊音(-),肠鸣音较弱。脊柱T5~6 椎体处皮肤有约4.0cm×3.5cm之软质性瘢痕,第6胸椎有凹陷。双下肢肌张力Ⅱ级,不能自行站立。神经系统检查:双下肢肌肉萎缩,痛、温觉减低,膝反射减弱,巴彬斯基征(-)。
实验室检查:Hb52g/L,WBC12.0×109 /L、N0.75,血K+ 2.8mmol/L、Na+ 128mmol/L、Cl- 93.1mmol/L。大便潜血强阳性。
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见胃泡,肠管壁略增厚,肠腔含气较少,无气液面及膈下游离气体。脊椎正侧位片显示椎体基本正常,唯第6胸椎体发育略小,未见骨质破坏或缺损。并做了胃镜检查。
入院后输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失血性贫血,应用止血剂及抗炎治疗。住院第2天排陈旧性血便1次,量少,第3天始排鲜血便3次,量多,每次100~200ml左右。血压持续下降,神志恍惚、心率快,临床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的表现。于6月7日下午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后恢复顺利,7天拆线、切口愈合良,但双下肢瘫痪未恢复,出院时交民政部门,对下肢瘫痪再与有关专科医治。

临床讨论

李龙医师(北京儿童医院) 患儿根据病史主要是下消化道出血,曾行院外手术,但未能处理,故继续出血。可能手术未发现病变,患儿有胸椎、皮肤异常及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要考虑肠重复畸形,有资料查证胸5~6椎体异常多合并十二指肠重复畸形,胸3~4多并发食管重复畸形。X线片肠腔充气量少,有压迫征象,可行99 锝扫描、B超、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而下肢瘫痪是否脊髓内囊肿压迫所致。应高度怀疑十二指肠重复畸形。
陈博渊医师(山西医科大学) 尽管病史不清,但从病史中年龄3岁(估计),消化道出血以腹痛、便血,加椎体异常,同意消化道重复畸形,我认为是上消化道出血,重复在空肠或十二指肠部,这种多有胃粘膜移位,我们发现空肠段居多。关于瘫痪与椎管囊肿有关,囊肿与脊髓相通,二次手术解决了腹内疾患,但椎管脊髓内问题尚未解决。
马继东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 从病史分析,消化道出血之量大,且伴神经症状,较易想到肠重复畸形。可能有椎管畸形或囊肿。第1次手术应发现囊肿或憩室等,首次手术病史不详,术前即存在瘫痪,如脊膜膨出等。消化道出血多为肠重复畸形、血管瘤、溃疡或憩室等。该患儿首先考虑肠重复畸形,应进一步行CT检查,可能提供较多资料,利于确诊。第2次手术可能较顺利,肠重复畸形,麦克尔憩室易发现。
刘贵麟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首次外院手术原发病即为消化道出血,手术未解决根本。术后继续出血,有家长放弃治疗之可能。切口在中上腹部,考虑如下系统疾病:肝胆系统,胃十二指肠及肠道系统,此处多为消化道重复畸形,尤以上段空肠为多,术中易发现,切除病变较易。另外,胃肠道肿瘤,但以大出血为主诉者较少见,手术切除较困难,故不能除外。我认为脊柱瘢痕与消化道出血不一定有相关性。考虑手术后出血是应激性溃疡,婴幼儿多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因此考虑①胃肠道平滑肌肉瘤;②消化道重复畸形;③脊柱与消化道出血是两种疾病;④应激性溃疡。我院有5~6例。可用同位素扫描显示部位,但胃十二指肠溃疡也不可完全排出。还有胆道出血不能除外。先后两次手术相距半月,不考虑肠梗阻血栓形成的绞窄。
王代全医师(山西省儿童医院) 此患儿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病例,病史不详,为诊断带来困难,可是消化道畸形,首次手术开腹可能情况不行未作处理而关腹。存在术后肠套叠不支持,出血的原发病多为肠重复畸形、麦克尔憩室。另外与第一次手术有关:①应激性溃疡;②吻合口瘘,术后形成假性动脉瘤;③不考虑术后肠套叠,有必要行再次探查手术;④瘫痪是不完全性的,应行MRI检查。
李振东(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虽然第1次手术情况不详,也许是第1次术后出血。再者脊髓有病变应想到消化道重复畸形,上次手术未解决,可能辨认困难未能处理。也可能是较复杂的麦克尔憩室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
李新(银川市第一医院) 同意上述意见,病史及年龄考虑下消化道出血,第1次手术后保守数日又出现出血,有再次手术的指征。作了胃镜检查可能不是溃疡病,也许第1次手术为多发畸形,处理困难,而术后继续出血。
赵玉元医师(兰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该患儿脊椎的瘢痕与脊膜膨出曾行手术有可能,外伤不能除外,而消化道出血原因:①空肠海绵状血管瘤;②胃平滑肌瘤;③肠重复畸形、麦克尔憩室等有可能。其次来本院的手术与服用某种药物,导致急性弥漫性胃粘膜出血有关。估计重复畸形发生在十二指肠部位较复杂,或关系到胰腺不便手术之可能,再者并发出血性肠炎也可致消化道大出血。
张金哲(北京儿童医院) 以上分析较全面,该患儿似有严重的先天畸形--肠重复畸形。年龄估计3岁,因营养发育不良,畸形影响发育,也许曾经出过血。第1次出血后可能自动出院。腹痛、便血最多见的是肠重复畸形,重复畸形有3种:囊肿型、楔型、并列型。在40多年前文献已刊有脊索纵裂畸形,但以后很少提。但它可影响9种畸形发生。也有从食管到十二指肠的重复畸形,与脊柱的骨嵴引起有关。我们曾遇见1例髂窝脓肿反复发作,结果是由十二指肠憩室穿孔引起。重复畸形共同壁处缺血而导致肠道内出血。
处理:对急性出血,应早期探查。出血时或便血阳性时探查,否则不易发现病变。可采用分段冲洗探查法,但也要注意排出十二指肠以上的出血,应先行胃镜检查。
张源医师(青海省儿童医院) 手术探查结果:原切口入腹,胃至结肠有多量积血,小肠肠管较扩张,小肠两处粘连。松解行肠内减压。探查肝、胆、脾、胰正常,胃窦部有肠线缝合,拆除缝线,显露出约4cm切口裂开,探查胃无病变,向十二指肠球部延长切口后发现球部后壁有1.9cm×1.6cm之溃疡,溃疡面较硬,边缘粘膜下有小动脉(直径约0.2cm左右)活动性出血。术中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毕罗氏Ⅱ式改良手术。术后无便血。
分析该病例,有其特殊之处:①病史不清。②腹痛、血便。③体检脊柱T5~6 处皮肤瘢痕,椎体旁有凹陷,双下肢软瘫,从理论结合临床笔者认为是消化道重复畸形为最大可能,即脊索与原肠分离障碍学说的体现。但转入我院后的第2天,因病情稍有稳定,故做胃镜检查,结果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前诊断为球部溃疡并消化道大出血。患儿虽在半月前(估计)做了腹部手术,但并未找见病变,故术后继续出血。
小儿溃疡病并大出血者虽有文献报道,但临床实为少见,近年来临床胃镜检查提高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率,加之社会环境、生活饮食的改变,以及年长儿学习的紧张等诸因素,使发病率也有上升之势,应警惕。外科治疗的指征及术式应从小儿年龄、病变部位以及今后生长发育等生理、病理的变化适宜掌握和选择。本例并非作标准的胃大部切除,切除部分胃窦部,尽可能保留胃体部,术后两年随访从未发生再出血。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极待必要的研讨。日本资料报道,小儿小年龄组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年长儿增多。

(收稿:1997-10-13)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