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诊治进展
关键词:
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及反流性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 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有很大进展,但某些方面仍存有争论, 有些地方还难以理解, 有待深入研究。
一、 病因
小儿VUR的病因,已不再认为是单一的输尿管口位置异常的病理过程。反流有种族差异和家庭遗传倾向,且有男孩为婴儿期、 女孩为儿童期发病的双峰型高峰,均提示小儿原发性VUR的病因属多源性, 多数学者[1~3] 认为应根据有无排尿功能障碍而分为2个亚型,并提出不稳定性膀胱和非神经源性神经原膀胱(Hinman's综合征)是小儿VUR的根本原因,前者膀胱充盈期和后者排尿期产生的逼尿肌收缩亢进(detrusor hypercontractility)均使膀胱内压升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膀胱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关系,出现所谓“获得性膀胱输尿管交界处畸形”,另方面增高的膀胱内压直接作用在尿液上也使之反流,随着膀胱功能的完善, 无抑制收缩消退, 功能梗阻解除,反流也自然中止。1996年Chandra等[4] 对61名婴儿(其中40名有原发性VUR)作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97%男婴和77%女婴逼尿肌压力升高(>3.92 kPa)膀胱排空不完全, 1~8个月后随访,15例逼尿肌压力下降, 残余尿减少,提出“婴儿期暂时性排尿功能障碍”的术语,反映了婴儿期下尿路神经发育不成熟,尿道括约肌和逼尿肌不协调。Kiruluta等[5] 在狗的实验中也发现随着膀胱内交感神经纤维的数量增加,VUR逐渐消退。因此婴儿原发VUR多属先天性, 儿童VUR常是获得性排尿功能障碍的结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