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654161
端粒酶在肿瘤临床检测与治疗中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年第3期
     张骏 王新娟 张骏(100083 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王新娟(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 0 22 3


    关键词: 期刊 zhjyyxzz 0 综述 fur -->


    

[编者的话] 近年来,国内外对端粒酶作为肿瘤治疗靶分子的可能性,尤其对测定端粒酶诊断肿瘤的潜在价值,都非常关心。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特在本期发表了这篇有关端粒酶的综述,读者可结合本期简报栏中一组国内研究端粒酶的报道,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现况。必须指出,虽然端粒酶在肿瘤组织中检出率很高,但由于存在非特异性,要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还有一段距离,仍需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进行广泛扎实的观测研究,弄清假阳性的成因,排除各种取标本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与临床的相关性。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端粒的复制不能由经典的DNA聚合酶催化进行,而是由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端粒酶完成。近年来研究表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细胞衰老和某些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发生、发展都具相关性。能否将酶活性作为肿瘤诊断的指标,以及将端粒酶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是当前较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端粒及端粒酶

    早在30年代,Muller和Meclintock等就已发现了端粒结构的存在。1978年,四膜虫的端粒结构首先被测定,它是由6个核苷酸重复排列的(T2 G4 )n所组成,且在每条染色体重复次数不等。人的端粒约由15个kb反复串联的TTAGGG结构组成,随着细胞分裂,每代大约丢失50~200bp。端粒的双链DNA序列位于染色体3′端,并在3′端突出约12~16个G核苷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08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