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及其诊断进展
关键词:
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简称B19),1975年Cossart等[1] 在筛选献血员乙型肝炎抗原时发现,是已知唯一对人类致病的细小病毒,无胞膜、耐热,直径23nm,基因组为线性单链DNA分子,约5.5 kb。基因组右侧编码两个结构蛋白VP1(84K)和VP2(58K),两者分别占整个衣壳蛋白的4%和96%,除了在VP1氨基末端有一227个氨基酸的独特区外,结构相同。左侧编码一个非结构蛋白(77K)。B19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人骨髓祖代红细胞,病毒受体是红细胞P抗原。
B19感染多发生在秋末、春季和夏初,几乎呈世界范围分布。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输用感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潜伏期为6~8天。B19可引起许多临床表现,因感染个体的年龄和免疫状态而不同,从无症状感染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在儿童中可引起传染性红斑;特别是在成年妇女可引起短暂的多关节炎或关节痛;孕期感染B19可引起自然流产和胎儿水肿或死产;在潜在红细胞缺陷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病人,B19可引起严重的再生障碍危象;持续细小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骨髓障碍,在免疫缺陷病人导致慢性贫血[2] ;最近还报道B19感染与急性肝炎有关[3] 。
B19病毒的特性使其很难被某些理化方法破坏,输注经某些灭活病毒方法处理的血制品后,仍可发生B19感染,至今尚无有效的去除和/或灭活该病毒的办法。B19在供血者中的阳性率约为0.004%~0.6%[4] 。因此对献血员以及上述特殊人群进行B19感染的筛选及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6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