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
关键词:
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于1999年11月12~15日在宁波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德教授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5个省市,共398人。收到论文986篇,有350篇收入论文专集,251篇作为列题,大会宣读论文62篇,书面交流317篇,专题讲座7篇。会议对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影像学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交流和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内容扼要介绍如下。
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报道,用嗜银三步染色结合HE和TB染色可区分早期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带。抗微管蛋白2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可直接用于半暗带的早期病理观察。按组织学结构变化,由梗死中心区向周边区依次分为0、1、2和3区,0区为梗死形成区,1区为不可逆损伤区,2区为可逆损伤区,3区为损伤反应区(广义的半暗带或慢性半暗带)。白求恩医科大学应用电镜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到实验动物局部脑缺血后,随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凋亡与坏死并存,提示细胞凋亡是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中山医科大学报道,降纤酶具有保护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早期使用能缩小梗死灶,使缺血区的神经元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加快梗死灶的修复。上海华山医院报道,通过不同给药途径对兔颈内动脉栓塞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动脉溶栓效果及其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