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656874
先天性EB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赵欣 黄醒华 100006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1999 0 0 1


    关键词: 期刊 zhwcyxzz 0 综 述 fur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Barr等人于1964年从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中分离到的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R亚科,DNA病毒。广泛存在于全世界,人类感染后成为终生潜伏性感染,在一定条件下活化,并可转化淋巴细胞。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期较早,约3~5岁已达高峰,人群感染率高,约50%以上受染;在发达国家则较迟,约在15~20岁到高峰。现已知,EBV与以下四种病理学上不同的疾病有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和免疫低下个体中的多克隆B细胞淋巴瘤。不同地区的研究表明,育龄期妇女基本都为此病毒血清学阳性。如果EBV能感染胎儿并造成先天性损害,问题将很严重。关于病毒能否经宫内、产道或乳汁传播,并引起先天性感染,一直存在争论。近年来研究有一些新的发现,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一、流行病学

    EB病毒感染常见,传染性小。急性期及症状消失后数周至数月仍有病毒排出。感染与社会经济、卫生条件有关,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感染率高。既往认为感染无明显季节性,但近年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有明显季节性,高峰在3月左右,提示EB病毒可能存在固有的季节性特点[1] 。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以往认为乳汁可分泌EB病毒,感染给新生儿。但最新资料表明,乳汁并不是新生儿早期EB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间接提示母乳并不传播EB病毒[2] 。关于EB病毒能否经宫内传播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2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