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进展
关键词: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氟卡胺、恩卡胺和莫雷西嗪虽然可抑制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的室性心律失常,但死亡率明显增加。因此,医药界对用Ic 类药物治疗心梗后心律失常的作用产生了怀疑,认为心梗后不宜使用Ic类甚至所有的I类药物。CAST研究以后,临床医生将兴趣转向了Ⅲ类药物的研究,特别对胺碘酮进行了重新评价。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胺碘酮用于心力衰竭或心梗后的心律失常患者安全度好。它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而且能降低总死亡率和心律失常死亡率。以下就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药理作用、血液动力学效应、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几方面作一概述。
1 电生理和药理作用
迄今,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可归纳为:①主要阻滞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②轻度阻滞钠通道;③轻度阻滞钙通道;④非竞争性阻滞α和β受体[1] 。
阻滞钾通道是胺碘酮主要的电生理作用,所以它被归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事实上胺碘酮与纯Ⅲ类药物不同,它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作用,这种多方面的电生理效应决定了它不但是对各种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疗效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而且具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没有的临床益处。
大多数Ⅲ类药物都有一种被称之为“反向使用依赖”的特性,这种特性会导致动作电位时程(QT间期或复极时间)随心率的加快而逐渐缩短。胺碘酮却并非如此,它所引起的复极时间延长在心率较快时仍保持不变[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3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