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659138
循证医学——临床研究与实践的新模式
http://www.100md.com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3期
     胡大一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 100020)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 0 12 3


    关键词: 期刊 zgxzqbyxdslzz 0 专家论坛 fur -->


    

80年代以前的临床实践大多以经验和推论为依据,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不包含预后指标)或临床状态,诸如血压、血液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的作用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如此的药物临床研究仅需一个或少数几个中心,入选数十至几百例病人,在数周、数月内即可完成。例如评价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只要证明它能有效降低血压,对肝、肾、骨髓等脏器又无毒性作用,大多数病人可以耐受,就可认为它是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而推广应用。

    80年代后,一些国际性大规模随机双盲、设有安慰剂或相关药物或器具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观察方法并不能平行一致地反映药物对临床指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甚至对上述临床指标有显著治疗作用的药物,反而增加病人的死亡率,使预后恶化。问题还在于与以上研究结果正好相反者亦非罕见。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ail,CAST)等临床研究[1] 显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心肌梗死(MI)后伴有频发、复杂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虽可减少或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却明显增加病人猝死和死亡的风险。这种使病人预后发生恶化的危险始于用药早期,并持续存在于继续用药的过程中。氨力农和米力农等非洋地黄类正性变力药物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液动力学,但可增加死亡率。硝苯地平等短效的第一代钙拮抗剂曾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9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