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卫生细菌检验方法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
在食品卫生中,细菌指标具有多种含义:反映食品的新鲜程度或清洁程度、加工操作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辨察食品是否受致病菌污染、确证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病因等等。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细菌的污染,造成食品腐败变质或食源性疾病。多年来我国食物中毒仍以动物性食品、细菌性病因为主。细菌检验是开展食品卫生工作的重要手段。食品卫生细菌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卫生日常监督的科学性、权威性及食物中毒的诊断率。五十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外贸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食品卫生细菌检验从简单到标准化、规范化,与祖国一起走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道路。
1 标准检验方法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食品卫生细菌检验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方法逐步建立、统一阶段(1949~1976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病及食品安全工作,在全国建立了以各级防疫站为主体的卫生防病体系。各地逐渐建立起各自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五十年代由于外贸的需要,原中央卫生研究院开始建立蛋品中沙门氏菌检验方法的研究,郝士海、孟昭赫等圆满地解决了当时的问题,成为新中国食品卫生细菌检验的奠基人。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在营养系建立食品卫生微生物组,逐步开展食品卫生细菌的研究工作。1960~1962年在我国证实了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并建立了一整套的常规检验方法及生化、血清、噬菌体的分型技术。1963年在卫生部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负责组织编写食品卫生细菌检验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2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