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出路
编号:10644856
关于中医继承问题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68期
     不肯学与不愿教

    目前,中医学生或青年中医,多数存在着“三学三不学”的状况,而老师存在着愿意教和不愿意教的双重心理。即在校肯学,走上岗位不肯学,在工作岗位上因怕蚀面子而放不下架子;远处肯学,近处不肯学,存在“远深近浅”的心理;病房肯学,门诊不肯学,认为病房有东西可学,包括系统化、规范化、疗效化管理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而且住院患者病情复杂多变;而门诊则多个案性、随意性、不确定性和重复性。其实,上述“三不学”是个误区。走上岗位学,才是获取真正知识的开始,所谓“实践出真知”,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家;“近处学”,既宜乎近用,又可用于远,所谓“近山取材日日有,远水近渴一时无”;“门诊学”,门诊是中医继承的重要窗口,现在病人多数冲着中医药来门诊,故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较高,从而更能获得实践知识。

    不愿教者,总觉得教而无益、教而无用。“无益”是怕出力不讨好,粗之以为浅,细之以为远;“无用”是指学非所用,往往因某种原因不是无所作为,就是不从事本专业,反而误人子弟。愿意教者,则考虑后继有人,相机能有合适人选。因此,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选择适宜的苗子,其次要能学以致用,否则继承只能是有名无实。
, 百拇医药
    继承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中医继承过程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是院校学习与师承授受的关系。由于师承教育多“零星拾验,散居治学”,其内容虽不及教材系统,但教材又不可能尽收,故二者不能相互替换,而是要相互取长补短。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医理论主要来源有三:其一,实践知识的积累;其二,取类比象;其三,发展中的多学科渗透。由此逐渐形成相对真理。既然是“相对”真理,继承就不能原样照搬,而要力求继承其“真”。此“真”的含意有二:一是准确;二是能够指导实践。如《素问·阴阳别论》有“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句。后世医家有解释为胃肠道有病,心脾受之,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其实非是发心脾,而是发心“痹”。脾是脏器名,痹是病名,痹与脾乃传抄之误,这就不真。再说心痹,类似现代的风湿性心脏病,此病能否产生月经不调或闭经,则需要临床实践证明。不能指导临床实践就是继承也无益。

    适应医疗需求变化及创新诊疗手段
, 百拇医药
    继承不是目的,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当前就是要适应医疗需求的变化和创新诊疗手段。其实,“继承”本身也含有此义,如继承是谓“承接遗业”,或谓“继续前人未竟之事业”,显然“未竟”是相对“已竟”。继承“已竟”是向上承接,继承“未竟”是向下继续完成,说明继承包含着承接原来有用的东西和继续发展创造新的东西两方面内容。然而就这两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如适应医疗需求变化方面,当前尽管中医在世界医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那就是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缩小、贡献率在降低、医疗服务功能在下降。尤其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淡化,突出表现在中医院的病房里体现不了中医药治疗率,而只能是参与率。诚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时的,有社会的,亦有中医自身的。如预防天花的牛痘苗,原系中国人发明的人痘,后来为英国人所发展又引入中国;《内经》中早有“解剖而视之”的论述,后来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创现代中医之雏形,而被某些人骂为“狂人”、“杀人场上学医道”上述种种,皆因中医未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创新不够表现在:一是未能很好地发展创新中医理论和技能,适应医疗需求的变化。二是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不突出。三是许多中医传统的技能及特殊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缺乏创新和充分利用。

    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在形式和方法上,院校与师带徒一齐上,继承与创新一把抓;在治疗病种要求上,既要能治非典型肺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一些传染病,又要能治癌症、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疑难病;在诊疗手段上,充分运用中医理论、技能和特殊治法,并要大胆创新;在治疗效果上,既要能获得自觉症状的缓解,又要在某些疾病治愈率方面达到金标准。因此,中医继承任务相当艰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志者长期不懈努力。, http://www.100md.com(雍履平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