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0688611
中医诊断新模式的尝试——《气血脉形辨证理论与临床》评介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73期
     宋福印博士所著《气血脉形辨证理论与临床》一书,已于2005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作者创立的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对中医辨证理论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

    笔者有幸获读,受益匪浅,感触良深。中医辨证源自中医基础理论,而本书创立的“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可谓继承与发扬并重,理论和实践共鸣。今浅谈几点感受,愿同已读此书者交流,谨向未览此书者推荐。

    该书分两大部分,上篇系统阐述了气血脉形辨证的理论基础及其与传统中医辨证理论的关系,下篇结合作者经验介绍了气血脉形辨证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其中介绍了很多作者在临床中应用此理论的独特思路和有效方药。概括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特点:

    全面系统

    作者提出的气血脉形辨证理论,是在汲取传统医学辨证理论精髓并且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本书在上篇详细地阐述了自《黄帝内经》至明清近代两千多年来各个阶段中医辨证理论的成就,诸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等,辨证理论虽众,但数千年来一脉相承、一成不变。作者在综述传统辨证理论的同时,大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查手段诸如影像技术、病理形态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指出中医传统的四诊已不能涵盖中医在临床上对疾病现有的认识方法,亦不能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全面和精确的求诊需求,遂在此基础上提出形态病证治理论,使传统的气血理论和科学的形态病证治有机结合,从而诞生了一种新颖、科学、实用的辨证理论。
, http://www.100md.com
    观点新颖

    中医之精髓在于从整体观念出发,从心理、社会、生理、病理各个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治规律,但缺乏对脉络病证以及形态病证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探讨。宋福印博士提出的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在继承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医学定位、定性和定量原则,令人耳目一新,倍受启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拘泥于传统中医的权威理论,更能融入自身多年经验所得之见地加以阐发,这种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如在上篇第三章血病证治中,作者仔细论述了血证之传统分型如血虚、血瘀、出血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清代医家张锡纯所提的充血概念加以阐发,指出充血是机体组织针对致病因素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代偿性亢进状态而尚未发生代谢障碍阶段。此外,作者更引入血毒的概念,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及疾病谱的相应变化,将外界生物、理化致病因素和机体病理性邪毒蕴结血脉引起机体功能器质损伤定义为血毒,并且系统地提出了治疗血毒的两大原则和泄毒、化毒、抗毒三种具体方法,可以说为血证辨证的发展思路探寻了另一可行途径。
, 百拇医药
    注重实用

    医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医学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近年来,全身性、多系统、多脏器损伤的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均是多因素致病,相互影响而成,气血脉形辨证理论是在《内经》气血理论指导下,研究现代疑难病证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发病规律后创立的,不仅对代谢性、功能性及组织结构异常的多种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还运用辨证的、动态的分析方法将疾病分成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本书下篇列举了十五种临床常见疾病,运用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对其进行立体剖析,向读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气血脉形辨证理论在现代疾病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医学辨证方法历经发展,既有区别又相联系,适用范围亦各不同,近代中医学理论理应及时、客观、完整地对人体功能与形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升华。1986年中医学术界推出了“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两个概念,此后有关证本质的研究尤其是证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领域取得一些令人可喜的进展。在各种炎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病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今天,面对中医学辨证理论对某些现代难治病无证可辨的窘境,本书作者提出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来尝试认识和征服这些医学难题的呼声,我们应为之庆幸。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气血脉形辨证理论作为一种新生的辨证理论,尚未形成其相对完整而高度严密的理论体系在所难免,我们在接纳它和认识它的同时,应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并加以提高。

    总而言之,科学贵在创新,科学工作者应当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逻辑与精湛的洞察能力。本书既发扬了祖国医学的精髓,又汲取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相信,本书之付梓对传统中医辨证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将促使其与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更好地结合,希望它能推动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百拇医药(赵宗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