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50850
“看病贵”是“糊涂账”?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4日 《当代健康报》 2005.07.14
     “非营利”却自谋出路?

    在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市场的主流,约占八九成左右。在政府部门定位中,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机构”,它们无须像其他服务型机构或民营医疗机构那样纳税,还享受政府财政补贴。那么,到不赚钱的“非营利”的公立医院看病,本该是老百姓最开心的事。但事实上,多年来广为诟病的“看病贵”,基本上出自这些公立医院。为什么?

    据调查,自1985年国家鼓励医疗部门多种经营以来,政府补贴就一路下滑。像广东省人民医院这样规模的医院,每年的政府拨款还不够支付医院退休人员的工资。中山大学教授胡正路也表示,公立医院的收入仅8%来自于财政拨款,其余92%都必须依靠医院自己来赚。

    说白了,医院必须靠药品利润和高额检查费支撑。

    有人管技术没人管财务

    长期以来,各级医院除了接受医学专业监督外,在卫生经济学上缺乏必要的监管。

    首先,医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动辄十多万数十万元的大型设备,你也买来我也买,从不考虑是否可以共享。“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填补购设备的投入,有的医院只好有意无意地多为病人做检查。

    其次,“医疗造假”层出不穷。“伪处方”,不该开的药多开;“伪检查”,不该做的检查多检……“医疗打假”已到非打不可的边缘!

    再次,账目造假无法核查。国家审计署此次查出北京10家医院违规收费达1000余万元,对此,上海某医院一位退休的陈医师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肯定这只是“冰山一角”。比如国家规定医院只能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出售。但她所处的那家医院,为了多赚差价,将零售价先登入电脑,然后倒推出进货价。由于医院无须纳税,少了监管环节,这一造假手法“外界永远也发现不了”。

    患者药商都要仰人鼻息

    一次价格博弈本是解决“看病贵”最佳手段,但由于医患之间、医药之间不是对等主体,这一最基本的市场谈判手段沦为空谈。

    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说了算”,信息严重不对称。做不做没必要的检查,开贵药还是平药,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德和良心。

    再说医院和药商之间。我国医院基本上囊括了药品销售的8~9成,对多数药商来说,药品如果进不了医院,就是死路一条。而目前我国却有6000家药厂,药品批发企业约有1.6万家。在这种情况下,“千军万马要过独木桥”,产品高度雷同的药商在医院面前,还有何“谈判筹码”?于是靠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赢利的做法,就大行其道。

    中间费用有多少?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举了一个实例:用于心脏手术的某规格球囊,报关价为每个496元,一级代理商批发给二级代理商达到3600元,二级代理商再转手卖给医院骤升到7000元,两次倒手加价13倍多。而这些高昂的中间费用,又作为“激励”表现在患者的处方中,最终转嫁在患者的荷包上。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汪令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