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医药原料
编号:10689453
青蒿田边的暗战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22日 《医药经济报》
     “我公司欲收购青蒿干叶7000吨,野生或种植均可,生长海拔必须在300米以上、700米以下地区,无泥土、少茎杆。我公司将上门收购,现金交易。欢迎有供货能力的药商来电联系签订购销合同。”这是某制药企业半个月前贴在某网站的启事,此时距青蒿的最佳采收季节还有整整1个月的时间。

    有专家指出,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7月中旬至8月中旬花季出现前为高峰,是最佳采收季节。而事实如上述收购广告一样,从6月初开始,来自成都、广西、云南、北京、上海等地的10余家药企已蜂拥至重庆郊县,纷纷在当地设立了专门采购点,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青蒿干草。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04年全世界抗疟疾药需求量为600万人次,2005年这个数字将上涨到6000万人次,2006年将爆炸性地增长到1.2亿人次。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青蒿抢购现象,但更加抢眼的是事件背后国内外药企展开的一场激烈的暗战。

    酣战重庆
, http://www.100md.com
    适宜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重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青蒿种植基地。重庆的酉阳、丰都、涪陵、黔江等县市都是全球青蒿素原料植物青蒿的主要产地。

    目前青蒿素供不应求,作为主产区的重庆理所当然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去年,国内有10多商家在青蒿草成熟时出手抢货,结果使青蒿素生产企业华立控股(下称华立)不得不提价收购。因此,包括华立在内的诸多药企预言今年很可能再度爆发“青蒿草抢购大战”。

    果然不出所料。从重庆丰都县传出的通报,原计划于7月20日左右开采的青蒿,现已提前30多天开始采收。从6月初至今,包括成都三奇、昆明制药、湖南吉首、广西南药等10多家药厂,已抢先进入库区收购青蒿。在这种抢购潮的驱动下,青蒿干叶的价格已从去年的4元(公斤价,下同)升至现在的7元,几乎翻了一倍。

    市场情况已令诸多药企“疯狂”,同样,抗疟药生产巨头瑞士诺华也坐不住了。前不久,诺华的中国采购总监紧急赶赴丰都,督促已与该公司签订*****协议的重庆通和制药公司(下称通和制药)尽快解决原料问题。据了解,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诺华含青蒿素的抗疟疾药品纳入药品采购名单,诺华向中国开出了60吨的青蒿素采购单。于是在今年1月底,诺华与通和制药签订了一份国际出口合同,欲采购20吨青蒿素,价值1000万美元。
, 百拇医药
    然而,提前打响的青蒿草抢购战却让通和制药有点措手不及。今年,丰都县开始大规模种植青蒿。按照丰都县政府的计划,目前种植的2.6万亩青蒿基地要重点保证通和制药的原料供应。

    但据通和制药相关负责人称,由于原料面临抢购,他们不得不在青蒿未成熟时进行收割,这就降低了青蒿素的含量,预计该公司直接损失已达1000万元。同时,其投资1500万元建起的生产线很有可能在7月投产时会发生“吃不饱”的情况。

    据该负责人介绍,按照通和制药与丰都县政府达成的协议,该公司对农民种植的青蒿采取保护性收购措施,以防止原料流失。然而,通和制药已经在合同价6元的基础上上浮了30%。

    当地相关人士表示,青蒿要在7月份才成熟,但因有商家开秤收购,除了野生青蒿被提前收割,还有很多人工种植的青蒿草被偷盗。从6月至今,估计有500多吨原料外流。

    另据当地企业人士介绍,来重庆抢青蒿的相当一部分是那些没有生产基地的制药企业。因自建基地投入太大,这类药厂只能到外地“抢购”。而当地很多药厂则抓紧时间建设青蒿原料基地。据称,通和制药打算到2007年把生产基地规模扩大到6万亩;而据华立公开的资料称,华立将在酉阳建成10万亩青蒿种植基地;重庆京可制药则已在涪陵、武隆建成2.5万亩基地。
, 百拇医药
    竞与合是个问题

    有消息称,除了酉阳,华立还将目光瞄准了四川省的营山、什邡和湖南省的吉首三地,将在三地分别扩种2万亩、1.5万亩和1.5万亩。

    “青蒿素原料紧缺仍是个大问题。”诚如桂林制药董事长严啸华所言,各药企纷纷建立种植基地,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原料紧缺的瓶颈。

    一方面是原料短缺掣肘,另一方面则是一直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谁控制了原料,谁就控制了市场,因此国内外企业并不会因为前者而放慢抢购的步伐。

    2000年,华立开始整合青蒿素产业。几年间,华立不断在原料生产上下功夫,先后投入巨资进行人工培育优质种子,还收购湖南吉首制药厂,从而控制了中国青蒿素80%以上的产量。但华立的主要订单是为诺华进入WHO的采购目录的产品提供原料药,应该说诺华是华立最大的客户。
, 百拇医药
    但对双方而言,合作似乎仅仅浮于表面。今年年初,瑞士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振福曾表示,诺华将直接参与青蒿素原料采购,以摆脱原料紧缺的瓶颈。而业内将此举解读为诺华有意绕开华立,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青蒿素“产业王国”。

    有知情人士分析,除华立在*****上拥有的垄断地位,更让诺华担心的是华立目前正游说WHO,意图使华立的青蒿素成品药阿特健进入WHO的采购目录,这正好与诺华的复方蒿甲醚“狭路相逢”。

    于是诺华想方设法地欲摆脱华立的牵制。一方面开始直接参与原料青蒿草的采购,直接和下游诸如重庆通和等企业打交道,向种植农户或者企业采购原料。而另一方面,又在抗疟药的主要市场——非洲大陆积极引种青蒿。近日,诺华就与肯尼亚东非生物技术公司达成一项青蒿素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家扩大青蒿的种植,种植面积将达1000多公顷。

    其实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卖青蒿素原料与卖成品制剂相比,利润相差近20倍。况且华立在国内的竞争对手复星也在积极与WHO牵线搭桥,因此,华立的终极目标是晋级成品药供应商行列。前不久,华立和昆明制药同时发布公告称,决定以控股子公司华立仪表集团76.77%的股权与公司大股东华立产业集团持有的昆明制药和武汉健民的股权进行置换。置换完成后,华立将持有昆明制药29.34%的股份,这将进一步加大其对昆明制药的控制权。
, http://www.100md.com
    与此同时,WHO专家组也结束了对华立控股青蒿素种植基地的考察。来自WHO的说法是,华立能否进入WHO药品采购名单不日将揭晓。或许,届时华立与诺华的暗战将直接升级为正面交锋。

    链接:

    青蒿素大事记

    “疟疾”一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长期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人,常常受到“打摆子”这种疾病的侵扰。20世纪60年代末,疟疾在越南四处流行,正同美国打仗的越南请求中国代为研究寻找能够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周恩来总理直接过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军区所属的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这项当时较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在大量查阅“本草”记载及其他医药典籍、资料的基础上,国内科研人员积极向民族、民间医生收集治疗“打摆子”单方、验方及驱蚊、灭蚊的方法。在搜集、整理、采集、试验研究后,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药常山、马兜科植物金不换、管兰香上,这些药物虽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但遗憾的是又具有无法克服的毒性。

    20世纪70年代,国内药物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出了名为“青蒿素“的新化合物,由于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除疟原虫和高热,因而成为致人死命最多的疾病——疟疾的克星。但遗憾的是,这项重大发现直到21世纪初才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在世界上每年仍有200万人死于疟疾的今天,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1975年,青蒿素由片剂完善成了油注射剂,在临床试验和体外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云南疟区人民誉为“摆子神针”;1977年,质量标准问题也得到了解决。1978年,由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无偿*****原料送上海药物研究所成功地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药品正式定名为蒿甲醚。

    1981年10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首次“青蒿素专题”国际会议上,中国中医研究院青蒿与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曾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从此,青蒿素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时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新药被昆明制药厂大批量生产,广泛用于治疗疟疾,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百拇医药(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