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脉诊的现代解读
脉象的形成与气血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等。古人脉诊的内容从现在看来,就是通过脉搏波了解心脏工作情况和血流动力,进而求得整个血液循环情况,以此推断机体维持生存的能力。
■脉搏形成的机理
心脏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振源P氖沂账跏保嚎焖偕淙胫鞫鲋缕浠垦?br>力骤增而膨胀;心室暂未射血时,主动脉基部压力下降,管壁弹性回缩,则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如此,主动脉管壁就因心室的舒缩而有节律地受迫振动。这种振动能沿弹性血管向末梢传播而形成脉搏波(横波)。由于可不断地从心脏获得能量,因而血管的振动可持续向前传播;在脉搏波的传播过程中,由于穿过肌肉组织,其能量必然因弹性阻力而部分损耗,结果是振幅变小,而不影响频率,所以在桡动脉处诊得的脉搏波频率等于心率。若心室搏动有间歇,则桡动脉处必然出现促、结、代脉。
由于心室射血状态不同,脉搏波波长也不相同。当心室充盈良好、收缩力强而快、半月瓣启闭良好、血管弹性正常时,短时间内大量血液射入主动脉基部,以致血管管径骤增,能形成振幅大、节段长的长波;反之则形成振幅小、节段短的短波。由于心室每搏输出量受心率的影响,脉搏波的波长也必然与心率有一定关系,即心率愈快则波长越短。因此,血管振动节段的粗细长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输出量的大小。
, 百拇医药
■寸、关、尺脉象的形成机理
若心室工作节律不固定而出现搏出量忽大忽小时,则波长也会相应变化,反射后长短波相遇将发生相互干涉而出现“至数不清”的模糊脉象,或“乍疏乍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之“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即是谓此。
脉搏波于传播过程中,在血管的某些分支处或靠近骨的血管转折处可以发生反射而形成驻波。驻波形成的条件是波在反射后形成迭加,若从反射点到振源的距离为半波长的整倍数时,就形成明显的驻波。脉搏波在沿肱动脉传播的过程中兄林夤亟谑保芊治叨龊丸愣觯咴谡撇啃纬烧乒岷衔芑贰?br>因而使脉搏波传到肘关节时必然一分为二,沿尺、桡动脉传播至掌弓处后,又各自返回振源造成波的迭加。就某一个体而言,掌弓至心脏的距离,在疾病的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固定的,而其心率与心室的充盈情况则是变化的,因此其脉搏波的波长也是可变的。
, 百拇医药
自心脏至掌弓能形成驻波波节的数量也不是固定的,由于心室射血量的变化,波长也因之而变化,在反射后不但能形成驻波,而且波节与波腹数量均为可变的。波节可以出现在寸关尺的任何部位。如《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谓:“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不但说明“动脉”是频率增加的脉象,而且其搏动的节段短小(只占三部之一部),是较短的波,表示心率增加、每搏输出量偏小。另外,较长的波其驻波波节、波腹也可出现在寸关尺的不同部位上。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说:“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弱者,大危”,“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湿”,“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湿热,变为湿毒”。这样驻波的波节与波腹可因心脏搏动的不同而沿桡动脉上下移动,于是在寸关尺三部可出现不同的搏动状态。仲景把这些不同的波势作为判断机体阴阳强弱的依据,后世则作为候脏腑虚实的部位,说明该处的变化与脏腑病变有平行关系。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波长的不同,在形成驻波时,一个波腹也可以包括寸关尺三部,如果波腹中心在关部时,会出现中间高两端微低的脉象,而且至数分明,这就是平脉。《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说:“寸口、关上、尺中Γ笮 ⒏〕佟⒊偈龋?br>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表示频率与心搏出量合适者预后良好。
在掌弓处相遇之后,自尺动脉传来的波必然沿桡动脉返回振源,桡动脉传来的则沿尺动脉返回。如果波长与两波相遇点到达振源的距离合适,形成驻波时,则脉搏“至数分明”;如果因距离变化而相互抵消时,血管则因振动减弱而诊得沉脉或伏脉,这时扪及的脉象为血流的冲击力所形成。“沉”与“伏”二者的区别是沉脉的搏击量大于伏脉,伏脉是搏击量细小、深埋于血管中心的细流。
当血管为血液充盈时,血液对血管壁有一定的压力,而血管本身为平滑肌,也有一定向内收缩的力,二者平衡后,血管维持于一定的紧张状态,即具有一定的张力。正是这一张力,使心脏间断搏出的血液成为定向的血流,因此张力也成为维持血流不可缺少的因素,其过大时将增大血流阻力,过小则不能形成持续的血流,都将影响生命活动。若血管丧失紧张性,出现麻痹性弛缓,则会造成血压过低而危及生命;若血管过度紧张将使血流外周阻力增大,造成末梢供血困难。“端直以长,如新张弓弦,按之不移”的弦脉,不但表示血管收缩紧张,而且表明血管有缩短的趋势。在桡骨的支撑下如新张弓弦,脉波上下直行;“如丝在径,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的缓脉,不但表明血管弹性适中,而且松弛、增长。由此也表明古人对血管张力的诊察亦包括血管横径方向上的舒缩力和作用在血管长径上的舒缩力。
, 百拇医药
血管张力增大、管壁变硬,张力减小而管壁松弛,均为显示疾病进程的脉象。不少脉学著作都认为血管柔软和缓是疾病向愈的脉象,绷急则是病象。《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说:“少阴病,脉紧,至甙巳眨韵吕霰┪ⅲ肿?br>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张景岳更认为:“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则病愈剧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张锡纯说:“革脉最为病脉中之险脉。其形状如按鼓革,外中是硬而中空,即弦脉之大而有力者,其主病为阴阳离绝,上下不相联系。脉至如此,病将变革,有危在顷刻之势。”说明血管硬度增加是无胃气、阴阳离绝之脉,属脉之险象。至于血管张力过小,则多属死脉。《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触人肤”;《脉理求真》认为“散则举之散慢,按之无有。或如散叶,或如悬壅,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燃,来去不明,根蒂无有”。可见血管的松弛多预后不良,这种脉象比脉管绷急更具有危险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血管状态对血流有不同的影响。古人在实践中虽相互参考,但考察重点在血流。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治》谓:“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这种脉象是驻波已经形成波节在寸部,所以浮取时寸部不搏动,沉取时血流冲击手指,才产生搏动能力。由于流速小,单位时间内在指下通过的脉波数量也少,所以呈现迟脉,在关部诊得的是血管振动频率。数脉的出现,是由于血管的收缩,于是关部除了表现脉波频率大小外,还表现出血管细小绷紧,这样的循环象是由于心脏本身缺血缺氧出现心动过速而收缩无力,搏出的血液不但少而且动能不足,为了维持足够的血压,血管收缩变细,使血流外用阻力增加,流速变小,出现供氧不足(咳唾喘息),心脏本身亦因供血不足而“胸痛彻背”。
衷诳蠢矗湃耸前崖霾ㄓ胙鹘岷显谝黄鹨郧笾纷纯觯又姓页鲇靡?br>根据。古人所诊得的脉象不是所有能够测出的物理现象,而是与血液循环状态有影响的主要现象,其以手指自上而下逐渐加大用力以求得脉象,从中选取有决定性的内容与症状比较,寻得用药依据,凭之治疗并促进疾病向愈。
(王东生 陈方平), 百拇医药(王东生;陈方平)
■脉搏形成的机理
心脏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振源P氖沂账跏保嚎焖偕淙胫鞫鲋缕浠垦?br>力骤增而膨胀;心室暂未射血时,主动脉基部压力下降,管壁弹性回缩,则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如此,主动脉管壁就因心室的舒缩而有节律地受迫振动。这种振动能沿弹性血管向末梢传播而形成脉搏波(横波)。由于可不断地从心脏获得能量,因而血管的振动可持续向前传播;在脉搏波的传播过程中,由于穿过肌肉组织,其能量必然因弹性阻力而部分损耗,结果是振幅变小,而不影响频率,所以在桡动脉处诊得的脉搏波频率等于心率。若心室搏动有间歇,则桡动脉处必然出现促、结、代脉。
由于心室射血状态不同,脉搏波波长也不相同。当心室充盈良好、收缩力强而快、半月瓣启闭良好、血管弹性正常时,短时间内大量血液射入主动脉基部,以致血管管径骤增,能形成振幅大、节段长的长波;反之则形成振幅小、节段短的短波。由于心室每搏输出量受心率的影响,脉搏波的波长也必然与心率有一定关系,即心率愈快则波长越短。因此,血管振动节段的粗细长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输出量的大小。
, 百拇医药
■寸、关、尺脉象的形成机理
若心室工作节律不固定而出现搏出量忽大忽小时,则波长也会相应变化,反射后长短波相遇将发生相互干涉而出现“至数不清”的模糊脉象,或“乍疏乍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之“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即是谓此。
脉搏波于传播过程中,在血管的某些分支处或靠近骨的血管转折处可以发生反射而形成驻波。驻波形成的条件是波在反射后形成迭加,若从反射点到振源的距离为半波长的整倍数时,就形成明显的驻波。脉搏波在沿肱动脉传播的过程中兄林夤亟谑保芊治叨龊丸愣觯咴谡撇啃纬烧乒岷衔芑贰?br>因而使脉搏波传到肘关节时必然一分为二,沿尺、桡动脉传播至掌弓处后,又各自返回振源造成波的迭加。就某一个体而言,掌弓至心脏的距离,在疾病的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固定的,而其心率与心室的充盈情况则是变化的,因此其脉搏波的波长也是可变的。
, 百拇医药
自心脏至掌弓能形成驻波波节的数量也不是固定的,由于心室射血量的变化,波长也因之而变化,在反射后不但能形成驻波,而且波节与波腹数量均为可变的。波节可以出现在寸关尺的任何部位。如《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谓:“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不但说明“动脉”是频率增加的脉象,而且其搏动的节段短小(只占三部之一部),是较短的波,表示心率增加、每搏输出量偏小。另外,较长的波其驻波波节、波腹也可出现在寸关尺的不同部位上。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说:“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弱者,大危”,“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湿”,“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湿热,变为湿毒”。这样驻波的波节与波腹可因心脏搏动的不同而沿桡动脉上下移动,于是在寸关尺三部可出现不同的搏动状态。仲景把这些不同的波势作为判断机体阴阳强弱的依据,后世则作为候脏腑虚实的部位,说明该处的变化与脏腑病变有平行关系。
, http://www.100md.com
由于波长的不同,在形成驻波时,一个波腹也可以包括寸关尺三部,如果波腹中心在关部时,会出现中间高两端微低的脉象,而且至数分明,这就是平脉。《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说:“寸口、关上、尺中Γ笮 ⒏〕佟⒊偈龋?br>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表示频率与心搏出量合适者预后良好。
在掌弓处相遇之后,自尺动脉传来的波必然沿桡动脉返回振源,桡动脉传来的则沿尺动脉返回。如果波长与两波相遇点到达振源的距离合适,形成驻波时,则脉搏“至数分明”;如果因距离变化而相互抵消时,血管则因振动减弱而诊得沉脉或伏脉,这时扪及的脉象为血流的冲击力所形成。“沉”与“伏”二者的区别是沉脉的搏击量大于伏脉,伏脉是搏击量细小、深埋于血管中心的细流。
当血管为血液充盈时,血液对血管壁有一定的压力,而血管本身为平滑肌,也有一定向内收缩的力,二者平衡后,血管维持于一定的紧张状态,即具有一定的张力。正是这一张力,使心脏间断搏出的血液成为定向的血流,因此张力也成为维持血流不可缺少的因素,其过大时将增大血流阻力,过小则不能形成持续的血流,都将影响生命活动。若血管丧失紧张性,出现麻痹性弛缓,则会造成血压过低而危及生命;若血管过度紧张将使血流外周阻力增大,造成末梢供血困难。“端直以长,如新张弓弦,按之不移”的弦脉,不但表示血管收缩紧张,而且表明血管有缩短的趋势。在桡骨的支撑下如新张弓弦,脉波上下直行;“如丝在径,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的缓脉,不但表明血管弹性适中,而且松弛、增长。由此也表明古人对血管张力的诊察亦包括血管横径方向上的舒缩力和作用在血管长径上的舒缩力。
, 百拇医药
血管张力增大、管壁变硬,张力减小而管壁松弛,均为显示疾病进程的脉象。不少脉学著作都认为血管柔软和缓是疾病向愈的脉象,绷急则是病象。《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说:“少阴病,脉紧,至甙巳眨韵吕霰┪ⅲ肿?br>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张景岳更认为:“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则病愈剧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张锡纯说:“革脉最为病脉中之险脉。其形状如按鼓革,外中是硬而中空,即弦脉之大而有力者,其主病为阴阳离绝,上下不相联系。脉至如此,病将变革,有危在顷刻之势。”说明血管硬度增加是无胃气、阴阳离绝之脉,属脉之险象。至于血管张力过小,则多属死脉。《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触人肤”;《脉理求真》认为“散则举之散慢,按之无有。或如散叶,或如悬壅,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燃,来去不明,根蒂无有”。可见血管的松弛多预后不良,这种脉象比脉管绷急更具有危险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血管状态对血流有不同的影响。古人在实践中虽相互参考,但考察重点在血流。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治》谓:“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这种脉象是驻波已经形成波节在寸部,所以浮取时寸部不搏动,沉取时血流冲击手指,才产生搏动能力。由于流速小,单位时间内在指下通过的脉波数量也少,所以呈现迟脉,在关部诊得的是血管振动频率。数脉的出现,是由于血管的收缩,于是关部除了表现脉波频率大小外,还表现出血管细小绷紧,这样的循环象是由于心脏本身缺血缺氧出现心动过速而收缩无力,搏出的血液不但少而且动能不足,为了维持足够的血压,血管收缩变细,使血流外用阻力增加,流速变小,出现供氧不足(咳唾喘息),心脏本身亦因供血不足而“胸痛彻背”。
衷诳蠢矗湃耸前崖霾ㄓ胙鹘岷显谝黄鹨郧笾纷纯觯又姓页鲇靡?br>根据。古人所诊得的脉象不是所有能够测出的物理现象,而是与血液循环状态有影响的主要现象,其以手指自上而下逐渐加大用力以求得脉象,从中选取有决定性的内容与症状比较,寻得用药依据,凭之治疗并促进疾病向愈。
(王东生 陈方平), 百拇医药(王东生;陈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