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夏季 > 建议与其它
编号:10695771
背部贴药 脚上起泡——三伏天话天灸治病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83期
     三伏天已到,越来越多的哮喘、慢支患者走进医院接受天灸治疗。近年来,年近古稀的何伯每年都到医院贴药,但今年他觉得与以往有一点不同,就是明明在背部贴药,却在脚上起了个水疱。于是,他便去请教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的刘炳权主任医师介绍,这是“经络感传”现象。像何伯那样,有一部分人会出现“经络感传”现象,他们在进行天灸贴药后,尽管药物贴在他们背部的穴位上,但药物及其产生的热作用于所贴的穴位上,并随经络传送,该经络上的穴位都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如部分病人在肺俞等穴位贴药,热沿足太阳膀胱经达到昆仑穴,在踝关节附近出现发疱。这就是产生了“经络感传”的表现,说明这些人对经络感传比较敏感,往往他们的疗效会更明显。

    天灸疗法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属现代的“穴位敷贴”,是应用中药贴于穴位上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中医外治法,最早见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宗懔《荆楚岁月记》。三伏天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 http://www.100md.com
    三伏天,在人体穴位上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药物,可以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恢复正常。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和一些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以及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等由体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进行治疗。但到了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慢支和哮喘均是呼吸道系统疾病,临床上同时患有慢支和哮喘也不少见。慢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伴有喘息,每年发作累计3个月,并持续2年或2年以上。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气急、咳嗽、咯泡沫痰,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为贮痰之器”,即是说肺气虚弱,痰贮藏于肺内,咳和喘与痰停聚于肺有关。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人体水湿,脾气虚弱即运化失常,水湿停滞于体内而生痰。肾阳虚的人,则水液代谢失常,留于体内,积聚生痰,痰停留于肺则喘咳。肾气虚则不纳气,呼出气多,吸入带有氧气的空气少,就上气不接下气。内脏的虚弱,功能低下,这是致病的内在条件,这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三伏天天灸,是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得高抗病能力。
, 百拇医药
    广东省中医院通过对大量古籍的整理、研究,运用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论和时间治疗学相结合,总结出一套疗效显著的天灸疗法,1983年开始开展了“三伏”天灸治疗疾病。这种传统保健法受到认同主要是由于其疗效,每年有3万多过敏性鼻炎、哮喘、感冒易患者、虚寒性胃痛病人进行三伏天贴药治疗,经过近20年对50万病人的追踪观察,发现有效率达80%以上。2004年“三伏天”有逾5万人前来进行贴药,有超过三成是由家长带着小孩前来的。

    因天灸疗法的临床诊疗技术成熟度较高,疗效确切,广东省中医院的天灸疗法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适宜疗法)”,拟对其作进一步的系统整理和进行科学严谨的临床评价、技术规范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应用。

    今年实施治疗的具体时间为:7月15日(初伏),7月25日(中伏),8月4日(中伏加强),8月14日(末伏),8月24日(末伏加强),共5次为一个完整贴药疗程。
, http://www.100md.com
    附:

    1、何谓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按农历的规定,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称为庚日)为初伏,也有人又称它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有人称为二伏。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又称为三伏。在干支纪日中,天干的十个数,从第一个庚日轮到下一个庚日相隔十天,故初伏与中伏相隔十天。但中伏到末伏相隔有十天和二十天两种情况,这是因为末伏计算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伏者何也?据《艺文类聚》,“伏者金气所藏之日也。”古人颜师古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末得升,故谓藏伏,因名伏日也。”自入伏到出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正是我国夏季最热的时候,从中伏到末伏气温最高。俗语云,“三伏不热,也汗出。”说明伏天汗腺分泌亢进,腺孔处于开放状态,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机体代谢旺盛,此时贴药更易吸收。这是伏天贴药治疗的有利因素。
, 百拇医药
    2、何谓“冬病夏治”

    中医学根据时序变迁、寒来暑往对人体的影响,运用阴阳学说提出了一系列的保健养生理论和临床措施,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它包括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人与天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三伏天是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因此春夏之时保养人体阳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提到,夏月宜加辛热之类药物,如香薷、生姜等。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如人参、白术等。故盛夏伏天保养人体阳气过于外泄。据古书记载,三国时代,袁绍每年三伏天吃热白粥解暑,以保养体内阳气。伏天贴药就是保养人体阳气,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的观点。

    3、何谓天灸

    天灸最早文字记载于南北朝,即公元420~589年间,《荆楚岁时记》载八月十四日,民以朱水点额头,名为天灸。《针灸资生经》记载:“乡居人用旱莲草推碎,置于三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水疱,谓之天灸。尚能愈虐。”《本草纲目?卷十七》毛良条记载:“仙人截虐,采药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为天灸,自灸。”明末清初,张璐著《张氏医通》载:“冷哮灸肺俞、膏盲、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 http://www.100md.com(吴远团 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