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新进展——专家谈自体CIK疗法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发展极为凶险的疾病,病死率极高。如果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可以治愈。在此方面,我国血液病及药学专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血液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为首的研究小组在对白血病经过多年的研究后,日前在北京市道培医院公布了他们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前景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该研究小组的相关专家。
■自体CIK疗法的疗效明显
据研究小组负责人之一童春容教授介绍,研究小组目前已利用自体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或DC-CIK(DC为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了100多例完全缓解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年不复发的概率达到60%以上(急性白血病如果5年不复发,可称为临床治愈)。年龄最小的患者为4岁,最大的为75岁,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开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该研究小组用自体CIK或自体DC-CIK(每疗程回输细胞≥2×108/千克)。治疗了共111例经化疗或(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后完全缓解(CR)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位观察期31月。其中86例为第1次完全缓解期,8例为第2次完全缓解期;在完全缓解的患者中,成人(≥14岁)78例,儿童18例;其中14例残留白血病染色体和(或)基因标志;6例血液学缓解但有肝脾肿大或髓外浸润,11例未获血液学缓解。96例CR者在CIK或DC-CIK治疗后,5年无白血病生存概率(DFS)为66%,明显高于单纯化疗或ASCT治疗者;16例中14例残留的白血病染色体和(或)基因标志均在CIK或DC-CIK治疗后转阴;在CIK或DC-CIK治疗后,6例中3例肝脾肿大或髓外白血病者的肝脾或髓外肿块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并无病生存至今。治疗前未获血液学缓解者在11例中仅1例完全缓解。
, 百拇医药
迄今为止,该研究小组采用自体CIK或自体DC-CIK治疗了24例白血病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治疗前18例患者的血谷丙转氨酶(ALT)或(和)胆红素明显高于正常,治疗后18例中有15例患者的ALT或(和)胆红素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既往化疗后肝功能明显恶化的患者在经CIK或DC-CIK治疗后对化疗耐受良好,肝功能不再明显恶化;研究小组对22例患者的血丙肝病毒基因(HCV-RNA)进行了追踪,在经CIK或DC-CIK治疗后一段时间,22例中有16例的血HCV-RNA转阴;在接受≥2疗程治疗的患者中,15例中有9例患者的血HCV-RNA持续转阴。自体CIK治疗对白血病合并乙肝感染也有疗效,表现为肝功能改善,血HbeAg转阴、HBV-DNA明显降低甚至转阴,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好转。
研究小组还采用DC-CIK治疗了6例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慢性丙肝患者(非白血病合并的丙肝),结果显示,治疗前肝功异常者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或正常,全部患者在治疗后1年肝脏病理损害明显改善;治疗后4例血HCV-RNA定性转阴,其中2例血HCV-RNA降至0拷贝每毫升。
, http://www.100md.com
回顾研究历程,童春容对记者介绍说,自体CIK疗法比起其它的急性白血病治疗手段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自1992年以来,该研究小组对自体CIK在体内外的抗白血病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大容量自体CIK培养技术。
由于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在体外培养环境下,白血病患者的正常DC可摄取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抗原,白血病细胞也可被培养成具有递呈功能的APC。该研究小组将携带白血病细胞抗原的DC与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产生的免疫效应细胞称为DC-CIK。小组在研究中发现,在DC-CIK中,T细胞,尤其是杀伤性T细胞(CD8+细胞)的增值倍数、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量明显比CIK高。因此该研究小组又发展了大容量DC-CIK培养技术。并于1995年在世界上首次将体外培养的自体CIK静脉回输治疗了两例化疗困难且合并丙肝的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存在AML/ETO白血病融合基因,另1例存在PML/RARa白血病融合基因。治疗后患者不但白血病基因转阴,而且血丙肝病毒基因(HCV-RNA)也转阴,肝功能改善。
, http://www.100md.com
令人欣喜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体CIK或DC-CIK回输治疗很安全,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畏寒、寒战、发热、疲乏,均在24小时内消失。完成治疗后患者普遍觉精神好转,生活质量高,很多患者能继续工作或学习。
童春容表示,自体CIK或DC-CIK治疗急性白血病或慢性丙肝的成功为急性白血病或慢性丙肝开辟了有效、安全的新型治疗方法,也为其它恶性性疾病或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选择治疗时机很关键
童春容指出,进行自体CIK治疗的时机选择很关键。这是因为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作用是在白血病完全缓解期进一步清除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从而防止复发,最终达到根治白血病的目的。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需先接受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才能接受自体CIK或DC-CIK治疗。该小组的研究结果显示,白血病初发时,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总数约1012,刚达到完全缓解时,虽然患者的白血病体征消失,血液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不能发现白血病细胞,但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仍可达到108~109,继续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降低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总数。当体内白血病细胞总数较少时,患者接受CIK或DC-CIK治疗疗效才好。
, 百拇医药
■HLA配型不合亦可移植
作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手段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该研究小组成员、北京市道培医院移植科主任吴彤对记者介绍说,日前研究小组已率先在国内开展联合应用骨髓及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进行亲属间HLA配型不合的移植并获得成功,与同期进行的HLA配型相合同胞间的移植相比无病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64%比71%,P=0.27)。
她介绍说,造血干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中,亦存在于血液中,但含量很低,健康人在接受G-CSF或粒单核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后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就明显增多,新生儿的胎盘脐带血中亦富含造血干细胞,因此,都可以用来代替骨髓做为造血干细胞的来源进行移植。
亲属间HLA配型不合的移植成功对临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彻底改变了以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经典方案。
, 百拇医药
吴彤以造血干细胞移植10年前的临床经典方案为例,将其与道培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况做了比较。之所以选择10年,是因为到10年后的今天,形成了新的经典方案。10年前,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仅局限于骨髓,而现在则有多种,包括骨髓、血液、脐带血等。10年前对于接受移植的患者年龄要求跨度小于45~50岁,而现在则放宽到小于65~70岁均可;10年前对患者的病情要求处于完全缓解或慢性期,现在则可在任何病期;10年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要求配型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而现在则放宽到多样化的供者,包括配型不相合的亲属(例如父母和子女)和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等。
本报记者 应庆
相关链接:
自体CIK治疗的“出生”过程: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骨髓移植研究实验室的Schmidt-WolfIGH等人报告,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CD3)、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等培养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后,细胞总的抗肿瘤活性明显比既往常用的免疫细胞LAK、CD3AK增加,称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CIK的培养方法明显比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简便。1992年国内开始CIK的体外及动物实验;199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将自体CIK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及慢性丙肝;2000年以后,我国正式在临床中进行自体DC-CIK治疗。
自体CIK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具有其它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优点,而且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抗自体肿瘤或病毒的免疫效应细胞,因而临床应用前景好。
白血病达到完全缓解采用的四大指标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象恢复时即可接受自体CIK治疗;化疗后的儿童患者(, http://www.100md.com
■自体CIK疗法的疗效明显
据研究小组负责人之一童春容教授介绍,研究小组目前已利用自体CI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或DC-CIK(DC为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了100多例完全缓解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年不复发的概率达到60%以上(急性白血病如果5年不复发,可称为临床治愈)。年龄最小的患者为4岁,最大的为75岁,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开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该研究小组用自体CIK或自体DC-CIK(每疗程回输细胞≥2×108/千克)。治疗了共111例经化疗或(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后完全缓解(CR)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位观察期31月。其中86例为第1次完全缓解期,8例为第2次完全缓解期;在完全缓解的患者中,成人(≥14岁)78例,儿童18例;其中14例残留白血病染色体和(或)基因标志;6例血液学缓解但有肝脾肿大或髓外浸润,11例未获血液学缓解。96例CR者在CIK或DC-CIK治疗后,5年无白血病生存概率(DFS)为66%,明显高于单纯化疗或ASCT治疗者;16例中14例残留的白血病染色体和(或)基因标志均在CIK或DC-CIK治疗后转阴;在CIK或DC-CIK治疗后,6例中3例肝脾肿大或髓外白血病者的肝脾或髓外肿块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并无病生存至今。治疗前未获血液学缓解者在11例中仅1例完全缓解。
, 百拇医药
迄今为止,该研究小组采用自体CIK或自体DC-CIK治疗了24例白血病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治疗前18例患者的血谷丙转氨酶(ALT)或(和)胆红素明显高于正常,治疗后18例中有15例患者的ALT或(和)胆红素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既往化疗后肝功能明显恶化的患者在经CIK或DC-CIK治疗后对化疗耐受良好,肝功能不再明显恶化;研究小组对22例患者的血丙肝病毒基因(HCV-RNA)进行了追踪,在经CIK或DC-CIK治疗后一段时间,22例中有16例的血HCV-RNA转阴;在接受≥2疗程治疗的患者中,15例中有9例患者的血HCV-RNA持续转阴。自体CIK治疗对白血病合并乙肝感染也有疗效,表现为肝功能改善,血HbeAg转阴、HBV-DNA明显降低甚至转阴,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好转。
研究小组还采用DC-CIK治疗了6例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慢性丙肝患者(非白血病合并的丙肝),结果显示,治疗前肝功异常者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或正常,全部患者在治疗后1年肝脏病理损害明显改善;治疗后4例血HCV-RNA定性转阴,其中2例血HCV-RNA降至0拷贝每毫升。
, http://www.100md.com
回顾研究历程,童春容对记者介绍说,自体CIK疗法比起其它的急性白血病治疗手段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自1992年以来,该研究小组对自体CIK在体内外的抗白血病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大容量自体CIK培养技术。
由于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在体外培养环境下,白血病患者的正常DC可摄取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抗原,白血病细胞也可被培养成具有递呈功能的APC。该研究小组将携带白血病细胞抗原的DC与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产生的免疫效应细胞称为DC-CIK。小组在研究中发现,在DC-CIK中,T细胞,尤其是杀伤性T细胞(CD8+细胞)的增值倍数、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量明显比CIK高。因此该研究小组又发展了大容量DC-CIK培养技术。并于1995年在世界上首次将体外培养的自体CIK静脉回输治疗了两例化疗困难且合并丙肝的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存在AML/ETO白血病融合基因,另1例存在PML/RARa白血病融合基因。治疗后患者不但白血病基因转阴,而且血丙肝病毒基因(HCV-RNA)也转阴,肝功能改善。
, http://www.100md.com
令人欣喜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体CIK或DC-CIK回输治疗很安全,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畏寒、寒战、发热、疲乏,均在24小时内消失。完成治疗后患者普遍觉精神好转,生活质量高,很多患者能继续工作或学习。
童春容表示,自体CIK或DC-CIK治疗急性白血病或慢性丙肝的成功为急性白血病或慢性丙肝开辟了有效、安全的新型治疗方法,也为其它恶性性疾病或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选择治疗时机很关键
童春容指出,进行自体CIK治疗的时机选择很关键。这是因为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作用是在白血病完全缓解期进一步清除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从而防止复发,最终达到根治白血病的目的。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需先接受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才能接受自体CIK或DC-CIK治疗。该小组的研究结果显示,白血病初发时,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总数约1012,刚达到完全缓解时,虽然患者的白血病体征消失,血液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不能发现白血病细胞,但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仍可达到108~109,继续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降低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总数。当体内白血病细胞总数较少时,患者接受CIK或DC-CIK治疗疗效才好。
, 百拇医药
■HLA配型不合亦可移植
作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手段之一,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该研究小组成员、北京市道培医院移植科主任吴彤对记者介绍说,日前研究小组已率先在国内开展联合应用骨髓及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进行亲属间HLA配型不合的移植并获得成功,与同期进行的HLA配型相合同胞间的移植相比无病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64%比71%,P=0.27)。
她介绍说,造血干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中,亦存在于血液中,但含量很低,健康人在接受G-CSF或粒单核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后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就明显增多,新生儿的胎盘脐带血中亦富含造血干细胞,因此,都可以用来代替骨髓做为造血干细胞的来源进行移植。
亲属间HLA配型不合的移植成功对临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彻底改变了以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经典方案。
, 百拇医药
吴彤以造血干细胞移植10年前的临床经典方案为例,将其与道培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况做了比较。之所以选择10年,是因为到10年后的今天,形成了新的经典方案。10年前,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仅局限于骨髓,而现在则有多种,包括骨髓、血液、脐带血等。10年前对于接受移植的患者年龄要求跨度小于45~50岁,而现在则放宽到小于65~70岁均可;10年前对患者的病情要求处于完全缓解或慢性期,现在则可在任何病期;10年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要求配型相同的同胞兄弟姐妹,而现在则放宽到多样化的供者,包括配型不相合的亲属(例如父母和子女)和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等。
本报记者 应庆
相关链接:
自体CIK治疗的“出生”过程:199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骨髓移植研究实验室的Schmidt-WolfIGH等人报告,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CD3)、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等培养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后,细胞总的抗肿瘤活性明显比既往常用的免疫细胞LAK、CD3AK增加,称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CIK的培养方法明显比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简便。1992年国内开始CIK的体外及动物实验;199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将自体CIK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及慢性丙肝;2000年以后,我国正式在临床中进行自体DC-CIK治疗。
自体CIK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具有其它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优点,而且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抗自体肿瘤或病毒的免疫效应细胞,因而临床应用前景好。
白血病达到完全缓解采用的四大指标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象恢复时即可接受自体CIK治疗;化疗后的儿童患者(, http://www.100md.com